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6
2025-09-02
疫情期间,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除了勤洗手、戴口罩、保持社交距离等防护措施外,许多人开始寻求药物辅助,以增强免疫力或抵抗病毒,抗病毒药物因此成为热议话题,从处方药到民间偏方,各种“抗病毒的药”层出不穷,这些药物真的有效吗?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和使用它们?
在疫情初期,信息混乱,恐慌情绪蔓延,许多人开始囤积药物,从传统的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(Tamiflu)到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,甚至是一些未经科学验证的偏方,我记得当时朋友圈里流传着各种“神药”名单,有人声称某种药物可以预防新冠病毒,有人则分享自己服用后的“神奇效果”,这种氛围下,不少人盲目跟风,甚至出现了药物短缺和滥用的情况。
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,初期并没有特效药,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卫生部门多次强调,不要随意使用抗病毒药物,尤其是未经医生指导的情况下,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和人们的焦虑心理,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仍然成为了一种现象,有些人确实在医生建议下使用了某些药物,例如在确诊后服用抗病毒药物以减轻症状;更多人则是出于预防目的,自行服用一些声称具有“抗病毒”功效的药物或保健品。
连花清瘟胶囊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这种中成药在疫情期间备受关注,甚至被一些人视为“必备药物”,它的主要成分包括连翘、金银花、板蓝根等,传统中医认为这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、宣肺泄热的功效,一些研究表明,连花清瘟可能对缓解流感症状有一定效果,但对于新冠病毒,其作用尚未经过大规模临床验证,尽管如此,许多人还是选择服用它, partly because it gave them a sense of control in an otherwise uncontrollable situation.
除了中成药,还有一些西药抗病毒药物被广泛讨论,瑞德西韦(Remdesivir)在疫情初期曾被寄予厚望,它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,最初用于治疗埃博拉病毒,随后的一些研究表明,瑞德西韦可能对新冠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,但效果有限,且需要在医院内静脉注射,不适合普通人自行使用,另一种药物是伊维菌素(Ivermectin),这是一种抗寄生虫药物,但未经证实对新冠病毒有效,甚至可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,在社交媒体上,伊维菌素被错误地宣传为“神奇药物”,导致一些人盲目服用,引发了健康风险。
疫情期间,我还记得自己的一次经历,当时,家人从国外寄来了一些所谓的“抗病毒保健品”,包括高剂量维生素C、锌片和紫锥菊提取物,这些保健品声称可以增强免疫力,抵抗病毒,在焦虑的驱使下,我几乎每天都服用它们,仿佛这是一种心理安慰,后来我了解到,过量的维生素C和锌并不能预防病毒,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,科学研究表明,均衡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增强免疫力的根本。
除了药物和保健品,民间偏方也在疫情期间大行其道,有些人相信喝大蒜水、生姜汤或蜂蜜柠檬水可以“抗病毒”,这些食物确实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,但它们并不能直接杀死新冠病毒,更多的,它们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,或是人们在困境中寻求安慰的方式,我记得母亲每天都会煮一壶生姜红枣茶,坚持让我喝下去,虽然我知道这并不能直接预防病毒,但那种温暖的感觉却给了我莫大的心理支持。
回顾疫情期间的抗病毒药物现象,我们可以看到,它反映了人类在危机中的复杂心理:对健康的渴望、对不确定性的恐惧,以及对控制的追求,盲目使用药物不仅可能无效,还可能带来健康风险,科学研究是应对疫情的唯一可靠途径,随着疫苗的研发和推广,我们终于看到了曙光,疫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抗病毒药”,它通过激发人体免疫系统来提供保护,而不是直接攻击病毒。
疫情期间喝的抗病毒药,更像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的焦虑与希望,它提醒我们,在健康问题上,理性比盲从更重要,科学比传言更可靠,面对可能的新的健康挑战,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证据-based的决策,而不是被恐慌和 misinformation 所左右。
疫情期间的抗病毒药物现象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,它既展现了人类在危机中的 resilience,也暴露了我们在健康信息处理上的弱点,希望这段经历能让我们更加重视科学,更加理性地对待健康问题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