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(CHIKV)引起的。这种病毒的名字源于非洲斯瓦希里语或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语,意为“弯曲”或“变得扭曲”,形象地描述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身体弯曲或蜷缩的状态。基孔肯雅热首次在1952年在坦桑尼亚被证实流行,随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。
2、基孔肯雅热的名字源自非洲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族语言,意为“变得扭曲”或“弯腰驼背”。1952年,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这种传染病首次在当地被发现。它有一个典型症状是关节剧痛,患者常常会因为关节的剧烈疼痛而被迫蜷缩身体,很多患者甚至只能弯腰行走。
3、基孔肯雅热起源于非洲。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。该病毒最早在非洲“安营扎寨”,并在此地逐渐演化和发展。据历史记录,约500年前,非洲地区就已经存在基孔肯雅热的病例,但当时可能并未被充分认识到。1952年,在坦桑尼亚,基孔肯雅热首次被人们证实流行。
4、基孔肯雅热名称来源于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语(一说马孔德语、土著语),意为“变得扭曲”或“痛得弯腰/直不起腰”。这一名称形象地描述了基孔肯雅热患者的典型姿态。当人感染基孔肯雅热后,会出现严重的关节疼痛症状,这种疼痛使得患者身体蜷缩,不得不弯腰屈背。
是的,河南存在疫情发生风险,被归类为防控Ⅱ类地区。根据《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(2025年版)》,结合媒介伊蚊分布及疫情风险,河南省被归类为Ⅱ类防控地区,存在一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。
该名称正是形象地描述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出现的这种身体姿态,所以将这种疾病命名为基孔肯雅热。这一命名体现了人们对该疾病典型表现的直观认识和概括,有助于在医学交流和科普宣传中,简洁而生动地传达该疾病的关键特征,方便人们对其进行识别和了解。
基孔肯雅热之所以得名,是因为其病原体基孔肯雅病毒(chikungunya virus)的名称。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。该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给人类,导致患者出现发热、皮疹、关节疼痛等症状,有时关节疼痛会极为剧烈,甚至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。
由于这种症状较为典型和突出,在当地语言中就用“变得扭曲”或者“痛得弯腰/直不起腰”来概括这种疾病,于是便有了“基孔肯雅热”这个名字。它体现了人们从病症表现出发,对该疾病的一种直观且形象的命名方式,让人们能从名字上对疾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,了解到患病后可能出现的身体状态。
IgM抗体通常在感染后5-7天出现,持续数周至数月;IgG抗体则在感染后1-2周内产生,并可长期存在。 免疫力的持久性现有证据表明,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后可诱导长期甚至终身免疫。多数患者在康复后对同一病毒株具有持久的保护性免疫力,二次感染同一毒株的情况极为罕见。这种免疫可能与中和抗体的持续存在和记忆性T细胞反应有关。
基孔肯雅热的发病过程尚未完全明确,研究表明,当人体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,大约2天内就会出现症状。初期阶段,即发病1至2天内,病毒血症处于高峰,随后在第3至4天内,病毒载量逐渐减少,通常到第5天病毒基本消失。
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周甚至数月,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。尽管基孔肯雅热的致死率相对较低,通常在0.1%到0.5%之间,但绝不能掉以轻心。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个体,基孔肯雅热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。因此,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类似症状,请立即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康复。
一般情况下,发病后第1天出现IgM抗体,第5天多数患者呈阳性。(2)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、免疫荧光抗体测定(IFA)、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。一般情况下,发病后第2天出现IgG抗体,第5天多数患者呈阳性。病原学检查(1)核酸检测采用RT-PCR和Real-time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。
基孔肯雅热之所以得名,是因为其病原体基孔肯雅病毒(chikungunya virus)的名称。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。该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给人类,导致患者出现发热、皮疹、关节疼痛等症状,有时关节疼痛会极为剧烈,甚至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。
中国基孔肯雅热疫情主要分布在广东地区,特别是佛山市顺德区。疫情具体分布情况如下:广东地区:广东省是基孔肯雅热疫情的主要分布区域。其中,佛山市顺德区是疫情的首发地,也是疫情较为集中的地区。此外,广东省的广州、中山等地也相继出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,显示出疫情在该地区的广泛传播。
基孔肯雅热疫情分布如下:全球流行情况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,后扩散至非洲、亚洲、美洲及欧洲。截至2025年6月,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,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。非洲:有坦桑尼亚、南非、肯尼亚、法属留尼汪岛等,2025年法属留尼汪岛报告超9万例。
全国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由高到低分为四类地区:Ⅰ类地区(6个):包括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云南。这些地区媒介伊蚊活跃期长、既往登革热本地病例多、聚集性疫情风险高。
出现基孔肯雅热的城市有广东的佛山、广州、中山。2025年7月20日0时至7月26日24时,广东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,新增病例主要分布在佛山,有2882例。
年7月8日,佛山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,截至7月15日,确诊病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、北滘镇、陈村镇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