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6
2025-09-06
广东佛山地区关于“花蚊子”(即白纹伊蚊,俗称亚洲虎蚊)携带病毒的报道引发公众关注,这种蚊子是登革热、寨卡病毒等虫媒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,其活动与气候、环境因素密切相关,本文将基于最新权威信息,梳理佛山地区花蚊子病毒传播的动态、防控措施及公众应对建议,以科学视角回应社会关切。
根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佛山市卫生健康局的最新通报,2023年夏季以来,佛山地区因高温多雨天气,白纹伊蚊密度较往年同期有所上升,导致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风险增加,截至2023年7月,佛山已报告数例本地登革热病例,均与花蚊子叮咬相关,暂无死亡病例报告,病毒基因测序显示,当前流行毒株以登革病毒血清型Ⅰ型为主,与东南亚地区流行株高度同源,提示输入性风险与本地传播叠加。
花蚊子病毒传播并非新发疫情,但今年气候异常(如早汛和高温)加速了蚊子繁殖周期,加之人口流动频繁,防控形势较严峻,佛山市已启动蚊媒监测网络,每周发布蚊媒密度指数(BI),目前部分区域指数超过安全阈值(20以上),需重点关注。
白纹伊蚊因其黑白斑纹得名“花蚊子”,是典型的容器型孳生蚊种,偏好小型积水环境(如花瓶、轮胎、废弃容器),其叮咬行为具有白天活动特性,增加了人群暴露风险,病毒通过蚊子叮咬感染者后,在蚊体内复制,再通过叮咬传播给健康人,登革热等病毒通常引起发热、皮疹、关节痛等症状,重症可导致出血热或休克综合征。
值得注意的是,花蚊子本身不产生病毒,而是作为“媒介”传播病原体,病毒传播链的形成需三个条件:传染源(感染者)、传播媒介(蚊子)和易感人群,佛山地区的疫情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和老旧小区,这些区域环境卫生管理难度较大,容易形成蚊子孳生地。
佛山市各级政府已采取多维度响应措施:
专家表示,当前防控措施已初见成效,蚊媒密度呈下降趋势,但未来一个月仍是关键期,需持续关注台风季降雨可能带来的影响。
公众无需恐慌,但应提高防护意识:
谣言防治同样重要,近期网络流传“花蚊子携带未知病毒”等不实信息,官方已辟谣:当前疫情为已知蚊媒病毒,无证据表明存在新病原体。
广东省疾控中心表示,下一步将强化基因测序技术和蚊媒抗药性监测,以优化防控策略,科研团队正研发新型灭蚊技术(如沃尔巴克氏体菌感染蚊子抑制病毒传播),预计未来几年可投入现场试验,疫苗研发(如登革热疫苗)虽已有进展,但适用性仍有限,预防重心仍需放在环境管理上。
佛山花蚊子病毒疫情总体可控,但凸显了城市化进程中公共卫生管理的挑战,通过政府、社区与个人的协同努力,有望有效遏制传播链,公众应保持理性关注权威渠道信息,切勿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。
(字数:约1000字)
资料来源:广东省疾控中心、佛山市卫生健康局、世界卫生组织(WHO)风险评估报告。
更新时间:2023年7月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