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7
2025-09-06
“新冠”这个词,自2020年起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,但你是否曾注意过它的读音?是“xīn guān”还是“xīn guàn”?这个看似简单的发音问题,实则牵扯到汉语语音规范、社会习惯以及语言流变的复杂互动,本文将从语音学、社会语言学和文化心理角度,探讨这一读音争议的由来及其背后的深层意义。
从汉语语音规范来看,“冠”字是一个多音字:读第一声(guān)时,通常指“帽子”或“顶端”,如“皇冠”“鸡冠”;读第四声(guàn)时,则表示“位居第一”或“加上某种称号”,如“冠军”“冠名”。“新型冠状病毒”中的“冠”取自“冠状”(coronary),形容病毒表面的凸起结构类似王冠或日冕(拉丁文“corona”即“王冠”之意),这里的“冠”是名词性用法,指形态上的“冠状”,因此理论上应读第一声(guān)。
中国教育部、国家语委发布的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第7版)和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》均将“冠状病毒”中的“冠”规范为第一声,许多权威媒体(如央视新闻)和语言专家也一再强调这一读音,从语言规范的角度看,“新冠”读第一声是明确的。
尽管规范如此,现实中读第四声(guàn)的人却不在少数,这种“误读”并非偶然,而是多种社会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词汇联想与类推效应
“新冠”一词迅速普及后,许多人将其与熟悉的词汇“冠军”(guànjūn)类比,下意识读成第四声,这种“语音类推”在语言学习中十分常见,尤其当一个新词与旧词结构相似时。
媒体与公众人物的影响
疫情初期,部分媒体、自媒体甚至专家曾误读第四声,这种读音通过社交网络快速传播,形成了一种“约定俗成”的错觉,语言使用具有从众心理,当身边多数人读第四声时,个体容易跟随。
声调感知与方言干扰
汉语声调本身具有辨义功能,但不同方言区的人对声调的敏感度不同,在北方方言中,轻声和变调现象较多,可能导致“冠”字的声调模糊化,连续语流中(如“新型冠状病毒”),“冠”字位于中间位置,其声调可能被弱化,进一步加剧误读。
语言的本质是动态的,读音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随着使用习惯和社会变迁而调整,历史上,许多汉字的读音都曾因大众习惯而改变,曝光”的“曝”原本读pù,但因误读bào者众,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》接受了bào音;“说客”的“说”原本读shuì,现多读shuō,这些变化体现了“约定俗成”对语言规范的反作用。
“新冠”的读音争议正是一场正在发生的语言流变实验,支持“规范第一声”者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和权威性;而读第四声者则体现了大众在使用中重塑语言的自然力量,这场争议不仅是语音问题,更反映了社会在紧急状态下对新事物的快速接纳与适应——甚至来不及“咬文嚼字”。
疫情初期,“新冠”一词承载了巨大的社会焦虑,人们对病毒本身恐惧,对其名称也产生了一种“疏离感”,读第四声或许无形中削弱了这种陌生感——因为“冠军”是一个更熟悉、更积极的词汇(尽管与病毒无关),这种心理补偿机制,让人们在语言上寻求一种可控感。
“新冠”一词已超越医学领域,成为一个文化符号,指向一段全球共同的创伤记忆,它的读音选择也因此带上身份认同的色彩:坚持第一声者可能更注重权威和科学精神;选择第四声者则更贴近日常用语的习惯,这种分化微妙地反映了社会中的不同心态。
从规范角度,我们应倡导“新冠”读第一声(guān),这是对语言科学和命名本意的尊重,但从社会现实看,也不必对读第四声者过度苛责,语言是交流的工具,理解才是目的,或许未来,词典会同时收录两种读音?或许第四声会逐渐式微?无论结果如何,这场读音争议都已成为语言与社会互动的生动案例。
一个词的读音选择,既是个人习惯,也是时代印记,在疫情渐远的今天,我们或许更应关注如何从这场全球挑战中汲取教训,而非执着于一字之辩——但正是这样的“小题大做”,让我们意识到语言的力量:它不仅是声音和符号,更是人类情感、记忆与文化的载体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