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6
2025-09-05
2020年初,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,在这场灾难中,一个原本陌生的词汇——“新冠”——迅速进入了公众视野,围绕这个词汇的读音,却引发了一场微妙的讨论,是读作“xīn guān”还是“xīn guàn”?这看似简单的语音差异,实则折射出语言的社会性、文化的变迁以及公众在危机中的心理反应,本文将从语音学、社会语言学和文化心理的角度,探讨“新冠”的读音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。
从语音学的角度来看,“新冠”一词中的“冠”字是一个多音字,常见读音为“guān”和“guàn”,在汉语中,“冠”读作“guān”时,通常指帽子或冠状物(如“皇冠”);读作“guàn”时,则表示第一或冠军(如“夺冠”)。“新型冠状病毒”中的“冠”指的是病毒表面的冠状突起,因此从词源上讲,应读作“guān”,在疫情初期,许多媒体和公众人物却误读为“guàn”,这一现象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争议,这种误读并非偶然,而是暴露了汉语多音字在快速信息传播中的脆弱性——当一个新词汇突然进入日常用语时,其读音往往需要时间才能规范化。
进一步地,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看,“新冠”读音的争议反映了语言在社会中的动态演变,语言不是静态的,而是随着使用者的习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,在疫情初期,信息的爆炸式传播导致了许多非规范读法的出现,部分方言区的人群可能更倾向于读“guàn”,因为在其方言中,“冠”字更常以该读音出现,媒体为了追求传播效率,有时会采用更易读或更顺口的发音,从而无意中推动了读音的变异,这种现象并非汉语独有:英语中的“COVID-19”也经历了从“科维德”到“新冠”的音译适应过程,社会语言学家威廉·拉波夫曾指出,语言变化往往始于某些社会群体的使用,然后逐步扩散。“新冠”读音的演变正是这一理论的生动体现——它从专业术语(读“guān”)变为大众词汇,过程中经历了误读、纠正和再规范化的循环。
更重要的是,“新冠”读音的争议背后,隐藏着深刻的文化和心理因素,疫情是一场全球性 trauma,而语言则是人们应对危机的一种方式,读错音或许是一种无意识的防御机制——通过“误读”,人们似乎在试图淡化病毒的恐怖性,将其从“冠状”(一种具象的、可怖的形象)转化为“冠军”(一种更抽象、更积极的概念),这种心理机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:在战争或灾难中,人们常使用委婉语来缓解焦虑(如将“死亡”说成“离去”),同样,将“新冠”读作“guàn”可能是一种语言上的“淡化处理”,以减轻公众的恐惧感,读音的争议也凸显了身份认同的问题,在一些讨论中,坚持读“guān”的人被视为“知识精英”,而读“guàn”的人则被贴上“教育水平低”的标签,这种分化反映了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的功能——读音不仅是沟通工具,更是阶层和文化身份的象征。
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包容性和适应性,随着时间推移,“新冠”的读音已逐渐统一为“guān”,这得益于权威媒体(如央视)和语言机构(如教育部)的引导,但这一过程并非强制的,而是通过共识形成,今天仍有人读“guàn”,但这已不再被视为错误,而是语言多样性的体现,这种包容性正是汉语乃至所有语言的魅力所在:它们既能保持核心规范,又能吸收多元变体。
“新冠”的读音问题远不止于语音学上的对错,它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社会在危机中的语言行为、心理反应和文化动态,在疫情这场全球灾难中,一个词汇的读音竟能牵动如此多的讨论,这本身便说明了语言的力量——它不仅是信息的载体,更是人类情感、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的见证,或许在未来,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,“新冠”的读音争议将成为一项有趣的脚注,提醒我们:在灾难面前,语言如何既成为分歧的导火索,又化为连接的桥梁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