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5
2025-09-04
2020年初,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,在汉语语境中,两个音节——“xīn guān”——迅速成为日常高频词,许多人第一次注意到,这个词的读音并非凭空而来,而是承载着语言、科学和社会的多重互动,看似简单的读音,却折射出疫情时代的信息传播、文化认知甚至社会焦虑。
“新冠”是“新型冠状病毒”的简称,冠”字读音为“guān”,而非常见的“guàn”,这一读音的确定,既遵循了汉语语言规范,也体现了科学命名的严谨性。
从语言学角度看,“冠”是一个多音字:读“guān”时,指帽子或形状像帽子的东西(如“皇冠”“树冠”);读“guàn”时,则表示“第一”或“戴上帽子”(如“冠军”“加冠”),新型冠状病毒因其表面有冠状突起,形态类似王冠,故采用“guān”的读音,这一命名方式与此前的“冠状病毒”(如SARS病毒)一脉相承。
疫情初期,许多公众甚至媒体一度误读为“xīn guàn”,这一现象背后,反映了科学术语与日常语言的隔阂,专业命名需通过权威渠道(如卫健委、央视新闻)反复强调才能普及,而读音的纠偏过程本身,也成为公共卫生教育的一部分。
疫情中,“新冠”的读音通过媒体、社交网络和口头交流快速传播,却也在不同语境中产生变异,在方言区(如粤语读“san1 gun1”),读音差异可能导致信息理解偏差,全球华语社区对“新冠”的读音也存在细微差别,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地受本地语言影响,可能出现“guān”与“guàn”的混用。
更有趣的是,英文术语“COVID-19”与中文“新冠”的并行使用,催生了语言混合现象,许多人会直接说“新冠疫情”或“COVID疫情”,甚至出现“新冠COVID”这类叠用表述,这种跨语言杂交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危机词汇的通用性,但也让读音问题更加复杂——有人戏称:“读不对‘guān’,却念得准‘COVID’。”
为什么“新冠”误读为“guàn”的现象如此普遍?除多音字本身的复杂性外,社会心理和语言惯性也是重要原因。
“冠”字在常用词中读“guàn”的频率更高(如“冠军”“冠名”),公众更熟悉此音;疫情初期信息混乱,焦虑情绪放大了语言的不确定性,甚至有人将误读与“厄运”迷信联系,认为“guàn”音似“惯”(习惯)或“灌”(灌输),暗含负面联想,尽管这类想法不科学,却揭示了语言在重大事件中如何被赋予情感色彩。
为确保信息准确,语言学家、媒体和教育机构曾多次强调“新冠”的正确读音。《人民日报》等媒体发布注音海报,中小学语文课纳入相关讲解,播音员资格考试也将此作为考点,这种“读音规范运动”不仅是语言纯洁性的维护,更是公共沟通效率的保障。
疫情中许多术语(如“核酸”“方舱”)的读音和含义都需要科普,语言规范与公共卫生由此产生交集:一个词的读音能否被准确传播,直接影响政策宣传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效果。
“新冠”的读音争议终将随疫情淡去,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超语言本身,它展现了科学术语如何进入日常话语并重塑语言习惯;它反映了社会危机中信息传播的挑战——即使是一个音节,也可能成为沟通的壁垒;它提醒我们,语言是活的、流动的,既受规范约束,也受时代影响。
大多数人已能准确读出“xīn guān”,但这个词早已超越医学范畴,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,它的读音是科学的注脚,是文化的痕迹,也是历史的回声。
一个词的读音,看似微小,却像一面棱镜,折射出时代的复杂光谱,从科学命名到社会误读,从媒体传播到全球互动,“新冠”的读音故事不仅是语言学的案例,更是一场关于人类如何用语言理解危机、传递知识与连接彼此的深刻见证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