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5
2025-09-03
“xīn guān”——这两个音节从无数新闻主播唇间流出,在千家万户的客厅里回荡,成为2020年以来最令人心悸的日常伴奏,有趣的是,就在这标准普通话读音成为社会共识的同时,各地却悄然生长出发音各异的变体:“xīn guàn”的坚持者与“xīn guān”的拥护者不经意间在社交媒体上划分阵营,甚至引发关于“正确”与“错误”的激烈辩论,这场看似微不足道的读音之争,实则映射出语言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演变轨迹,以及声音如何成为集体记忆的特殊载体。
语言学家索绪尔曾指出,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任意的,当2019年底那种新型冠状病毒需要命名时,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”这一医学术语被简化为“新冠肺炎”,继而压缩为“新冠”,这一命名过程本身就蕴含着语言的经济原则——用最少的符号承载最大的信息量。“冠”字的多音性为后续的读音分化埋下伏笔,在普通话中,“冠”读作guān时多指帽子或顶端状物体,读作guàn时则表示冠军或加冕动作,从医学命名逻辑看,“冠状”取自病毒形似皇冠的形态特征,理应采用“guān”音,但为何会产生如此普遍的异读现象?
深入观察可以发现,读音分化背后是一张复杂的社会语言网络,在疫情初期信息爆炸的状态下,许多人在未接触权威读音前,仅凭字形自行解读发音,那些更熟悉“冠军”而非“冠状病毒”的群体,自然倾向于选择已知的“guàn”音,更有趣的是,这种读音选择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布特征——某些方言区因语音系统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,更易产生“guàn”的读法,语言不再只是交流工具,而成为认知框架的映射,不同群体通过各自的语言习惯解读并重构着这场危机。
媒体在读音统一过程中扮演了矛盾角色,主流媒体坚持使用“guān”的读音,试图确立标准;社交媒体上各种读音自由碰撞,形成语言实践的“自由市场”,这种张力关系恰好体现了语言标准化与自然流变之间的永恒博弈,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某些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人坚持使用“guàn”音,其粉丝群体也随之形成特定的读音社区,通过语言选择构建群体认同,读音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身份标记,划分出不同的信息接收圈层。
从历史语言学视角看,这种读音变异并非特例,回顾历史,每当有新疾病出现,其命名和读音都会经历类似的演化过程,14世纪的“黑死病”在欧洲各国语言中有不同称谓,甚至同一语言区内也存在多种变体;1918年“西班牙流感”的读音和命名同样经历过漫长的标准化过程,这些疾病名称的读音最终如何定型,往往取决于权威机构的干预程度和大众使用的自然选择,与历史上不同的是,新冠疫情期间社交媒体放大了各种读音变体的可见度,使这一过程变得更加透明和复杂。
疫情第三年,当“新冠”逐渐从紧急状态转化为日常词汇,其读音也开始呈现趋同态势,大多数使用者逐渐接受“guān”的读音,但仍有部分群体坚持己见,这种坚持已经超越了对错之争,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情感寄托——特定的读音与个人疫情经历深度绑定,改变读音仿佛就要重新审视那段记忆,语言的人类学意义于此显现:音声不仅是符号,更是承载体验的容器,是集体记忆的物质化形式。
新冠读音的流变史,实则是人类社会应对突发危机的微观语言样本,在这个样本中,我们看到语言如何既保持弹性又趋向稳定,既反映社会分歧又促进共识形成,每个读音选择背后,都是个体试图理解并应对不确定性的努力,当未来历史学家回顾这场 pandemic 时,或许不仅会统计感染数字和经济指标,还会注意到那些在人们唇齿间流转的音节变化——因为正是这些细微的语言现象,最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情感温度与认知轨迹。
在病毒生物学特征逐渐淡出日常讨论的今天,“新冠”一词的读音之争提醒我们:历史不仅由重大事件和关键决策书写,也由无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微小选择构成,包括他们如何念出那两个音节,每一次发声,都是对这段非凡岁月的个人诠释,都是集体记忆网络中的一个独特节点,音声之路,终将引领我们通向对历史的更深理解,也通向对人类认知局限的谦卑承认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