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6
2025-09-02
随着新冠病毒的持续传播,人们对于感染后应该如何用药越来越关注,网络信息繁杂,真假难辨,甚至出现盲目囤药、乱吃药导致健康受损的案例,感染新冠后到底应该吃什么药?科学用药又该注意哪些问题?
首先要明确的是,新冠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药,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医疗指南均强调,大多数轻症或无症状患者无需特殊抗病毒治疗,而是通过对症支持缓解不适,对于普通人而言,核心思路是:根据症状用药,而非盲目寻求“抗新冠”药物。
对症药物选择指南
发热和头痛是新冠常见症状,当体温超过38.5℃时,可选用解热镇痛药,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,需要注意的是,这两种药物不可同时服用,以免造成肝损伤,对乙酰氨基酚每日总量不超过2克,布洛芬则需遵循每6小时一次的用药间隔。
若出现咳嗽,需根据咳嗽类型选药,干咳可选用右美沙芬等镇咳药;有痰的咳嗽则应优先选择祛痰药物如氨溴索、乙酰半胱氨酸,帮助痰液排出,值得注意的是,早期不建议强力镇咳,因为咳嗽本身是身体的防御机制。
鼻塞、流涕等症状可选用抗组胺药物(如氯苯那敏)或减充血剂(如伪麻黄碱),咽痛严重时可使用含片或漱口水缓解局部不适,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非常重要,特别是在发热期间。
抗病毒药物的适用情况
目前真正具有抗新冠病毒效果的药物主要包括Paxlovid(奈玛特韦/利托那韦)、瑞德西韦、莫努匹拉韦等,但这些药物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,主要针对高龄、有基础疾病等高风险人群,需要在症状出现5天内使用,且必须凭医师处方购买,普通人群无需使用这些药物,错误用药可能导致耐药性或副作用。
中药与辅助治疗
一些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的中药(如连花清瘟胶囊、金花清感颗粒等)可用于改善症状,但需根据中医辨证使用,维生素C、锌等补充剂可能对免疫系统有一定支持作用,但不应过度依赖,均衡营养和充足休息才是根本。
常见用药误区
盲目使用抗生素:新冠病毒是病毒,抗生素针对的是细菌,除非合并细菌感染,否则使用抗生素无效且可能导致耐药性。
叠加用药风险:许多复方感冒药含有相同成分(如对乙酰氨基酚),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易造成单一成分过量,引发肝肾功能损伤。
预防性用药无效:没有症状时提前服药不能预防感染,反而可能增加药物副作用。
迷信“网红药”:一些被炒作的药物(如伊维菌素、羟氯喹)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对新冠治疗无效,甚至有害。
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
大多数轻症患者可在家庭护理中康复,但若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:持续高热超过3天、呼吸困难、胸痛、意识模糊、血氧饱和度低于94%(如有血氧仪)等,老年人、有基础疾病者、孕妇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应更密切监测病情。
应对新冠病毒感染,理性用药至关重要,没有“神药”,只有科学对症的治疗方案,在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,遵循推荐剂量,避免药物相互作用,必要时咨询医疗专业人员,药物只是辅助,充足的休息、适当的水分补充和良好的营养才是战胜疾病的基础,在疫情面前,保持冷静、相信科学,是我们最好的选择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