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8
2025-09-06
夏秋之交的广州,气候湿热,草木繁茂,正是蚊虫繁殖的高峰期,近年来,随着城市发展和环境变化,广州部分地区出现了被市民称为“毒蚊子”的蚊虫,这些蚊子不仅叮咬后红肿瘙痒难忍,还可能传播登革热、寨卡病毒等疾病,引发公众担忧,广州哪里有毒蚊子?这些蚊子究竟是什么?我们又该如何防范?本文将基于现有数据和专家观点,为您深入解析。
需要澄清“毒蚊子”这一俗称,在科学上,它并非特指某一种蚊子,而是泛指那些叮咬后反应强烈或可能传播疾病的蚊种,如白纹伊蚊(俗称花蚊子)和埃及伊蚊,这些蚊子是登革热、黄热病等病毒的主要媒介,其唾液中含有多种蛋白质,可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,导致红肿、瘙痒甚至发热,在广州,白纹伊蚊是最常见的“毒蚊子”,因其黑白相间的花纹和 aggressive 的叮咬行为而臭名昭著。
根据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以及市民反馈,毒蚊子主要集中在以下区域:
老旧城区和城中村:如越秀区的部分老巷、荔湾区的西关一带,以及天河区的石牌村等,这些区域建筑密集,排水系统老化,容易积水,为蚊子提供了理想的繁殖场所,尤其是雨季(5-10月),雨水积聚在花盆、废弃容器中,成为蚊子的“产房”。
公园和绿化带:广州拥有众多公园,如白云山、越秀公园、流花湖公园等,这些地方植被茂密,水源丰富,是蚊子的天然栖息地,游客和居民在晨练或散步时,容易遭到叮咬。
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:番禺、从化、增城等区的农村或郊区,由于稻田、鱼塘和牲畜养殖场较多,积水面积大,蚊子密度较高,从化区的温泉镇和增城区的派潭镇,曾有登革热病例报告。
建筑工地和闲置地块:广州作为快速发展的大都市,建筑工地遍布,这些工地往往有临时积水,如坑洞、轮胎等,极易滋生蚊子,天河区的珠江新城周边工地,就曾被市民投诉蚊子泛滥。
需要注意的是,蚊子的分布受季节和天气影响较大,夏季和初秋是高峰期,而雨后24-48小时,蚊子活动尤为猖獗,市民可以通过广州市卫健委的官方网站或社交媒体,获取实时蚊媒监测数据。
蚊子繁殖离不开水源和适宜的温度,广州属亚热带气候,年平均气温20-22℃,年降水量1600-2000毫米,这种湿热环境非常适合蚊子生长,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,如垃圾堆放、排水不畅,以及市民缺乏防蚊意识(如未及时清理积水),都加剧了蚊虫滋生,专家指出,近年的气候变化,如暖冬现象,还可能导致蚊子活动期延长,增加疾病传播风险。
2022年,广州市报告了数十例登革热病例,主要集中在白云区和荔湾区,其中多数与白纹伊蚊叮咬相关,一名居住在荔湾区的市民分享道:“去年夏天,我在阳台养花,不小心积水,结果被蚊子叮咬后,腿部肿了一大片,还发了低烧,去医院检查,医生说是蚊虫引起的过敏反应。”这类案例警示我们,防蚊不容忽视。
防范蚊子,关键在于减少繁殖环境和保护个人,以下是实用建议:
广州市政府也持续开展蚊媒控制工作,如定期喷洒杀虫剂、发布预警信息等,但最终,防蚊还需市民共同努力。
广州的毒蚊子并非无处不在,但确实在老旧城区、公园、农村和工地等区域较为集中,通过了解分布热点和采取科学防范措施,我们可以有效减少叮咬风险,享受更健康的生活,防蚊不仅是个人小事,更是城市公共卫生的重要一环,如果您有更多经验或疑问,欢迎分享给社区,让我们携手打造无蚊的广州!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