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6
2025-09-01
2023年初春,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“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”,标志着全球抗疫进入新阶段,随着病毒变异株的持续出现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动态变化,“2023疫情还会来吗”成为公众普遍关切的核心问题。
从流行病学规律来看,新冠病毒并未消失,而是进入低水平流行期,JN.1等奥密克戎亚变体仍在全球传播,其特点是更高传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,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7月数据显示,全球每周新增病例仍达数十万例,但较2022年同期下降超过90%,这种“波浪式递减”的流行模式预示:2023年下半年可能出现区域性、季节性的疫情反弹,但大规模爆发的概率显著降低。
决定疫情走势的关键因素有三重防护屏障,疫苗免疫方面,全球已接种超过130亿剂疫苗,但免疫保护随时间衰减,中国疾控中心研究表明,完成基础免疫者6个月后对重症保护率仍超70%,但对感染保护率降至40%以下,自然免疫层面,全球约70%人口曾感染新冠病毒,建立了一定免疫基础,但专家提醒,不同变异株可能引发重复感染,第三重防护是医疗资源储备,全球抗病毒药物储备充足,医疗系统应对能力大幅提升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:“2023年疫情局部暴发的风险依然存在,特别是免疫脆弱人群聚集场所和医疗资源薄弱地区。”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,新冠病毒可能与流感、呼吸道合胞病毒形成“多重疫情”,给医疗系统带来压力。
值得关注的是“长新冠”问题的持续影响,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,约6%的新冠感染者会出现持续数月的后遗症,包括疲劳、认知障碍等症状,这意味着即使疫情强度减弱,其对公众健康的长期影响仍需重视。
疫情防控策略正在发生根本转变,各国逐渐从应急防控转向常态化管理,重点转向:加强变异株基因组监测,建立早期预警系统;研发针对新变异株的二代疫苗;完善分级诊疗体系,保护高危人群,美国、英国等国家已推出年度新冠加强针接种计划,将新冠疫苗纳入常规免疫管理。
公众需要建立科学理性的防疫观念,既不能抱有“疫情已经结束”的麻痹思想,也无需过度恐慌,在人员密集场所科学佩戴口罩、完成疫苗加强接种、保持良好卫生习惯,这些措施仍具有重要意义,特别对老年人、基础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,应及时接种最新疫苗,降低重症风险。
回望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史,新冠病毒不会完全消失,而是可能像流感一样成为地方性流行疾病,正如哈佛大学流行病学家迈克尔·米娜所言:“问题不在于疫情是否会来,而在于我们如何与病毒共存并最小化其影响。”
2023年的疫情风险总体可控,但远未结束,通过持续的科学防控、疫苗研发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,人类社会正在学习与病毒共存的新模式,这种新模式不是放弃防控,而是以更精准、更可持续的方式守护公众健康,让社会运行与疫情防控找到最佳平衡点。
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唯一确定的是:科学防疫、理性应对始终是我们面对疫情最有力的武器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