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6
2025-09-06
人生在世,最是无奈之事,莫过于身体的无常,前一刻尚谈笑风生,转瞬间便头痛欲裂,浑身发烫,蜷缩于被褥之中,呻吟不已,这“好端端的突然就发烧了”的经历,想必无人能够幸免,发烧一事,看似微不足道,却实在是人类与自身、与自然、与命运的一场微小而又深刻的博弈。
发烧并非疾病,实为症状,是身体对入侵者的激烈反应,往往突如其来,毫无预兆,早晨或许还精神抖擞,计划着一日的行程,午後便觉四肢酸痛,额头发烫,体温计上的数字悄然攀升,此情此景,何等熟悉!幼时每遇此况,母亲必以手背试额,眉头微蹙,随即取来退烧药与温水,守候在侧,而今成年,独自在异乡打拼,发烧便成了更加孤寂的体验,无人问候,唯有自己挣扎着起身倒水,吞下药片,再缩回床上,静待热度退去。
这突然的发烧,背后缘由繁多,或是昨日雨中被淋湿了衣衫,或是连日劳累透支了体力,又或是公共场所中不经意吸入的病毒作祟,现代医学告诉我们,发烧是免疫系统正在积极工作的信号,白细胞大军与病原体激烈交战,体温升高旨在创造不利于敌人生存的环境,理性认知难以完全消除身体不适带来的脆弱感,发热之时,人常变得敏感多思,往日不甚在意的小事,此刻也可能在脑海中放大。
曾记得某个冬夜,我独自在家,突然发起高烧,窗外寒风呼啸,屋内却热得令人窒息,冷热交替间,意识竟有些恍惚,想起童年时一次重感冒,父亲深夜冒雨去买药,母亲用湿毛巾一遍遍擦拭我的额头,那些被日常琐事掩盖的记忆,在病中异常清晰地浮现,发烧仿佛是一道时空裂缝,让人得以窥见往昔的温情与脆弱,病中的孤独,不仅源于身体的不适,更来自于对关怀的渴望与现实无人问津的落差。
现代社会节奏飞快,人们习惯于压抑不适,强撑工作,突然的发烧,却像是一个强制性的暂停键,无论你有多少未完成的计划,多少迫在眉睫的事务,身体一旦发出警报,便不得不停下一切,卧床休息,这突如其来的中断,初时令人焦躁,继而却可能成为一种别样的体验,病榻之上,时间流逝变得缓慢,外界喧嚣渐渐远去,人得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,发热带来的朦胧状态,有时反而让思维脱离日常的桎梏,产生一些平日不会有的感悟。
并非所有发烧都这般“浪漫”,突如其来的高热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先兆,不可掉以轻心,尤其在当下时代,一场发烧可能引发周围人的恐慌,甚至需要接受一系列检测以排除某些严重传染病的可能,这又为发烧增添了一层社会性的焦虑色彩。
从更广阔的视角看,人类与发烧的斗争史,也是医学发展的缩影,从前仅能依靠放血、草药等原始方法,到如今各种高效退烧药和抗病毒药物,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对发烧有了更强的控制力,无论科技如何进步,发烧仍然会突然造访,提醒我们:人类终究是血肉之躯,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身体。
每一次突如其来的发烧,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,提醒我们关注那些被忽略的需求:适当的休息、均衡的营养、情绪的释放,在追求效率与成就的现代生活中,我们常常忘记身体的极限,直到它以一种不容忽视的方式提出抗议。
好端端的突然发烧,虽令人不适,却也是生命的一部分,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身体的智慧与脆弱,在病痛中体会健康的价值,在孤独中珍惜平日的温暖,下次当热度突然袭来,或许我们可以在不适之余,稍作停留,聆听身体试图告诉我们的信息,毕竟,这突如其来的停顿,可能是身体为我们争取的一次自我修复的机会,一次重新审视生活的契机。
人生路上,难免突然发烧,重要的是,我们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停顿,如何在不适中找到平衡,如何在脆弱中保持希望,正如热度终将退去,黎明总会到来,每一次突然的发烧,最终都会成为过去,留下的是对健康更深的珍视和对生命更真的体会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