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6
2025-09-05
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已逾三年,在这场波及人类健康、经济与社会结构的重大危机中,一个看似微小的语言问题却时常引发讨论:“新冠疫情”中的“冠”字,究竟该读一声(guān)还是四声(guàn)?这一问题不仅涉及语言规范,更折射出公共事件中信息传播、社会心理与文化认同的深层互动。
从语言规范的角度来看,“冠”字是一个多音字,其读音取决于词义和语境,读一声(guān)时,通常指帽子或形状像帽子的东西,皇冠”、“树冠”;读四声(guàn)时,则多表示“居于首位”或“加上某种称号”,如“冠军”、“冠名”,在“冠状病毒”这一术语中,“冠”指的是病毒外壳表面的棘突蛋白,形似王冠,因此应读一声(guān),世界卫生组织(WHO)的英文命名“Coronavirus”中的“Corona”在拉丁语中意为“王冠”,也佐证了这一读音的合理性,在疫情初期,许多媒体和公众人物误读为四声(guàn),甚至引发了一场关于“正确读音”的民间争论。
这一看似简单的语言现象,背后实则是公共危机中信息传播的典型缩影,疫情暴发初期,科学信息的普及与传播存在滞后性和不对称性,专业术语突然进入日常话语体系,公众在焦虑中快速吸收并模仿他人语言习惯,导致读音误差的扩散,部分地方媒体或自媒体为追求传播效率,未严格遵循规范,进一步加剧了混淆,这种现象并非中文独有:英语世界中,“COVID-19”的读法(如重音位置)也曾出现不同版本,语言在应急场景下的“流变”揭示了社会心理的适应性——人们往往通过简化或模仿来快速融入公共讨论,以寻求集体认同感。
进一步而言,“冠”字读音的讨论也映射了社会对权威与规范的双重态度,语言学家和官方媒体多次强调正确读音,试图通过规范维护信息的准确性;公众在自发使用中展现了对语言的“再创造”能力,有人调侃“读四声显得更严重”,无形中赋予了语言以情感色彩,这种语言的社会性使用显示,公众在危机中不仅需要事实信息,也需要通过语言表达情绪、缓解压力,甚至有人认为,读音的争议本身成为了一种社会议题的“替代性焦点”,暂时转移了对疫情严峻性的焦虑。
从文化层面看,语言读音的流变亦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传统与创新的张力,汉语是一门活的语言,读音历来随时代而调整(如“说服”的shuō/fó之争),疫情中的“冠”字误读,某种程度上是语言生态自然演化的体现,但值得注意的是,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关乎科学精神的传递,在公共卫生事件中,规范读音不仅是语言问题,更是尊重科学、避免误导的责任,正如“新冠病毒”的命名曾经历从“武汉肺炎”到中性名称的转变,语言细节直接影响着社会认知与 stigma 的构建。
新冠疫情中“冠”字的读音问题,远非一个简单的声调之争,它既是语言规范性的体现,也是信息传播、社会心理与文化动态的交汇点,在未来的公共危机应对中,除了关注科学知识的普及,或许我们还需更加重视语言作为传播载体的作用——如何用准确而包容的语言凝聚共识,减少误解,将成为社会治理与公共沟通的重要课题,而对于普通公众而言,或许每次读出“新冠(guān)”时,都不妨将其视为对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一次微小践行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