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5
2025-09-05
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三年多时间里,“新冠”这个词几乎无人不知,一个看似简单却常被忽视的问题悄然浮现:“新冠”两个字究竟该怎么读?尤其是“冠”字,是读第一声(guān)还是第四声(guàn)?这个问题不仅涉及语言规范,更折射出大众心理、科学认知与文化传播的微妙互动。
从现代汉语规范来看,“新型冠状病毒”中的“冠”字应读第一声(guān),这里的“冠”是“冠状”的简称,指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的类似皇冠(corona)的形态。 Corona一词源于拉丁语,意为“王冠”,世界卫生组织官方命名中的“coronavirus”即由此来,汉语为准确转译其科学含义,采用了“冠状病毒”这一术语,冠”取“皇冠”之义,属名词性用法,读作guān。
若读第四声(guàn),则通常表示“冠军”或“冠冕”的动词性用法(如“冠名”),与病毒形态描述无关,在医学和科学语境中,读第一声是唯一符合语言规范和学术定义的读法。
尽管规范明确,但现实中仍有人误读为第四声(guàn),这种误差可能源于以下几方面:
“新冠”一词的读音争议,看似是语言问题,实则反映了更深层的文化现象,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,术语的普及往往伴随“语言社会化”过程——一个科学词汇如何被大众接纳、使用甚至重构。
疫情初期,“新冠”迅速从专业领域进入日常口语,甚至衍生出“密接”“核酸”“清零”等新词组,这些词不再仅仅是科学术语,而是承载了集体记忆、情感体验和社会变迁的符号,许多人会注意到,在焦虑和不确定的时期,即使是一个词的发音也可能引发争论——这种争论本身,某种程度上是对科学权威和公共信息信任度的微观体现。
“新冠”读音的问题,也提醒我们科学传播中语言精确的重要性,术语的误读虽不至于直接导致误解,但可能折射出公众科学素养的薄弱环节,正如“臭氧”(chòu yāng)不能读成“臭氧”(chòu yǎng)、“骨髓”(gǔ suǐ)不宜读成“骨髓”(gǔ suí)一样,专业词汇的规范发音是对科学尊重的一种体现。
尤其是在全球健康危机中,信息的准确传递至关重要,媒体、教育机构和公共平台应更加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,从读音到释义,避免因语言误差加剧信息混乱。
回到最初的问题——“新冠怎么读第几声?”答案很明确:第一声(guān),但更重要的是,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,已经显示了我们对于语言、科学和文化交集的敏感与反思。
在疫情逐渐远去的今天,“新冠”一词或许会慢慢淡出日常对话,但它所留下的语言印记、社会记忆和历史教训依然深刻,每一个字的正确读音,不仅是对汉语规范的遵守,更是对那段全民抗疫岁月的尊重——因为语言从来不只是声音,它是思想的载体,是文化的容器,也是时代的回响。
下一次当你读到“新冠”时,不妨稍作停顿:读对它是一种态度,而理解它背后的故事,则是一种智慧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