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8
2025-09-05
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”——这九个字组成的医学术语,在2020年初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,有趣的是,最初许多人面对这一陌生词汇时,第一道门槛不是理解其医学含义,而是如何正确读出它的发音,社交媒体上涌现出“新冠到底读xīn guān还是xīn guàn”的热烈讨论,普通话不标准者怯于在公共场合念出全称,生怕一个读音错误就暴露了自己的无知或紧张,这种语言现象背后,隐藏着更深层的文化心理与集体记忆。
读音之争反映了社会对重大公共事件的初始认知混乱,在疫情初期,信息的不确定性直接体现在人们对术语掌握的模糊性上,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官方解读,“新冠”明确读作“xīn guān”(“冠”取“冠冕”之意,指病毒表面的冠状突起),这一读音迅速通过新闻发布会、新闻报道和科普宣传得到统一和强化,官方对特定读音的标准化,不仅解决了语言困惑,更成为一种建立社会秩序的文化行为——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,在混乱中建立规范。
“新冠肺炎”读音的传播与演变构成了一部特殊的疫情社会史,从最初冗长的全称到简便的“新冠”,再到民间创造的“武汉肺炎”“疫情”等变体,最后到世界卫生组织官方命名“COVID-19”,人们对这一病毒的指称方式不断变迁,每个阶段的不同发音和简称,都像时间胶囊一样封存了那个特定时期的集体情绪和社会认知,读音的流变成为测量疫情社会心理的温度计,记录着从恐慌到适应再到常态化的全过程。
语言学家注意到,“新冠肺炎”相关词汇的读音在方言中的适应过程尤为有趣,各地方言使用者努力用本土音系表达这一普通话术语,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发音变体,这种语言适应现象不仅体现了方言的生命力,更折射出疫情信息的全民渗透程度——即便在最地方化的语言环境中,也需要一个共同指称来讨论这场全球性危机,方言读音与普通话读音并存,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双语疫情叙事。
进一步看,“新冠肺炎”读音的标准化与传播也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动员,统一的术语创造了共同的对话基础,使防疫知识传播、政策宣讲和公共讨论成为可能,当全国人民用相同(或相似)的发音谈论同一件事时,一种无形的共同体意识得以强化,这种语言上的统一无形中促进了行为上的协调一致,为大规模防疫措施的实施创造了文化条件。
新冠肺炎疫情终将过去,但“新冠肺炎”这一术语及其读音已经深深嵌入当代中国人的语言记忆库,就像历史上的“瘟疫”“霍乱”等词汇一样,它将成为语言中永久的文化印记,记录着人类又一次与传染病的伟大抗争,未来的人们可能会通过这些读音,回溯我们今天的经历与情感。
在看似简单的读音背后,是一场文化认同的构建过程,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一场医学斗争,也是一场语言与文化的重新调适,每个正确或错误的发音,都成为个人与宏大历史相遇的微小证据,见证着普通人在非凡年代里的适应与坚韧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