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6
2025-09-04
新冠疫情自2020年初爆发以来,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,在这个过程中,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具深意的语言现象浮现出来:如何将英文术语“COVID-19”准确、恰当地翻译成中文?这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问题,更涉及文化、科学传播和社会认知的多重维度,本文将从术语的起源、中文翻译的演变、文化意涵以及语言挑战等方面,探讨这一关键词背后的故事。
“COVID-19”是英文“Coronavirus Disease 2019”的缩写,由世界卫生组织(WHO)于2020年2月正式命名。“CO”代表Corona(冠状),“VI”代表Virus(病毒),“D”代表Disease(疾病),“19”则指疫情首次爆发的年份2019,这一命名旨在避免污名化特定地区或群体,同时强调疾病的科学属性和时间背景,英文术语简洁、中性,符合国际科学命名的规范。
在中文语境中,对“COVID-19”的翻译经历了从混乱到标准化的过程,疫情初期,媒体和公众曾使用多种译名,如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”“武汉肺炎”等,但这些名称往往带有地域标签或情感色彩,容易引发争议,2020年2月,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将其中文名称确定为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”,简称“新冠肺炎”,这一翻译既保留了英文原意的科学性(“新型”对应“Novel”,“冠状”对应“Corona”),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新冠肺炎”这一术语在中文中迅速被广泛接受,并成为官方、媒体和日常交流的标准用语,它不仅传达了疾病的基本信息,还体现了中文在吸收外来词汇时的适应性与创造性。
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,更是文化的载体,中文对“COVID-19”的翻译,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疾病命名的谨慎态度和社会责任感,英文术语“COVID-19”强调中立性和全球性,而中文“新冠肺炎”则更注重描述性和公众理解性。“肺炎”一词直接指出了疾病的主要症状,有助于公众快速认知其严重性。
中文术语的标准化也体现了政府在科学传播中的角色,通过统一名称,避免了因命名混乱可能导致的社会恐慌或歧视行为,这与中文文化中强调“正名”的传统一脉相承——名称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行为。
将“COVID-19”翻译成中文并非易事,面临多重语言挑战,缩写词的翻译往往需要在简洁性和准确性之间取得平衡,英文缩写“COVID-19”本身已高度简化,而中文需将其扩展为完整描述,如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”,这在口语中略显冗长,简称“新冠肺炎”成为更实用的选择。
跨文化传播中需避免误解或敏感问题,英文术语刻意避免地域关联,但中文初期使用的“武汉肺炎”等名称曾引发争议,凸显了翻译中的文化敏感性,官方采用中性、科学的命名,成功化解了这一问题。
术语的普及需考虑公众接受度,中文通过媒体、官方文件和日常用语的大量重复,使“新冠肺炎”迅速融入词汇体系,甚至催生了相关新词如“抗疫”“健康码”等,展现了语言在危机中的动态发展。
“COVID-19”与“新冠肺炎”之间的翻译,远不止是语言的转换,更是文化、科学和社会因素的复杂交织,中文通过标准化和适应性策略,成功将这一全球性术语本土化,既保留了原意的科学性,又符合本土文化需求,这一过程提醒我们,在全球化时代,语言翻译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协作的重要桥梁,随着疫情演变和科学进展,相关术语或许还会进一步调整,但其中所蕴含的语言智慧与文化意涵,将长久值得深思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