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7
2025-09-01
2022年12月,是一个被许多人寄予厚望的时间点,随着全球多个国家逐步放松防疫措施,中国也于当月初发布了“新十条”优化防控政策,标志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,社交媒体上,“疫情结束了”的欢呼声不绝于耳,但当我们冷静审视,2022年12月真的意味着新冠疫情的终结吗?答案并非简单的“是”或“否”,而是一个需要从科学、社会和国际视角综合评估的复杂命题。
2022年12月7日,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》(简称“新十条”),明确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,允许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,并取消跨区域流动限制,这一政策调整被视为中国疫情防控的重大转折点,许多公众将其解读为“疫情结束”的信号。
从表面看,政策的放松确实意味着社会生活的逐步正常化,商场、餐厅和旅游景点重新开放,人们不再为频繁的核酸检测和行程码困扰,政策调整的背后并非疫情的消失,而是防控策略的转变:从“动态清零”转向“与病毒共存”,这更像是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高传播性、低致死率特点的理性选择,而非宣告疫情的终结。
尽管政策放开,但2022年12月并未迎来疫情的终结,反而迎来了感染高峰,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,当月中下旬全国多地感染率快速上升,北京、上海等城市发热门诊就诊量激增,许多医院面临医护人员短缺和医疗资源挤兑的压力,退烧药和抗原试剂一度紧缺。
这一现象表明,病毒仍在活跃传播,且对社会运行构成挑战,世界卫生组织(WHO)也在同期强调,新冠大流行尚未结束,全球每周仍有数万人因新冠死亡,从科学和数据角度看,2022年12月只是疫情进入新阶段——从“大流行”过渡到“地方性流行”,而非真正的结束。
公众对“疫情结束”的感知,很大程度上源于心理疲劳和对正常生活的渴望,经过三年反复的封控、隔离和不确定性,人们迫切需要一种“终结感”,政策放开后,社交活动的恢复和口罩令的放松强化了这种心理暗示。
这种心理转变也可能带来风险,部分群体放松警惕,导致弱势人群(如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)面临更高感染风险,疫情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:远程办公成为常态,公共卫生意识提升,人们对传染病的认知彻底改变,这些变化说明,疫情并非“结束”,而是融入日常生活,成为需要长期管理和适应的存在。
从全球范围看,2022年12月疫情的发展极不平衡,欧美国家早在2022年初就已逐步放开,但部分地区仍出现冬季感染波;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则因疫苗覆盖率低而持续面临威胁,WHO总干事谭德塞多次表示,新冠大流行的终结取决于全球合作,尤其是疫苗公平分配和医疗系统强化。
中国在2022年12月的政策调整,与国际趋势一致,但这也意味着疫情从“全球大流行”转为“局部流行”,病毒变异(如后续出现的XBB变异株)和免疫逃逸风险依然存在,这意味着“结束”是一个相对概念,而非绝对终点。
2022年12月,疫情并未结束,而是开启了“后疫情时代”,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如何在病毒存续的前提下,恢复经济社会秩序,并保护脆弱群体,这需要持续的科学监测(如病毒变异跟踪)、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强化(如分级诊疗体系),以及公众教育的深化(如理性看待重复感染)。
历史经验表明,大流行的终结往往不是某个时间点,而是一个过程,1918年西班牙流感历时两年多才逐渐消退,但其影响持续数十年,新冠疫情同样如此——它可能不再占据头条新闻,但已永久改变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。
2022年12月,是疫情叙事转折的标志,但绝非终点,它代表了人类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管理的关键一步,提醒我们:疫情的“结束”不是由政策文件或公众情绪定义,而是由病毒规律、科学应对和社会韧性共同决定,面对未来,我们需要的是持续警惕、全球协作与理性乐观,而非盲目宣告胜利,只有如此,才能真正走向与病毒共存的新平衡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