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5
2025-09-04
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三年多时间里,一个看似微小的语言问题逐渐浮出水面:新冠病毒(COVID-19)中“冠”字的读音究竟是什么?是读作“guān”还是“guàn”?这一读音之争不仅引发了语言学界的讨论,更折射出社会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认知变迁、文化心理和信息传播的复杂性,本文将从语言学、社会传播和公众心理三个维度,探讨“新冠读音”背后的深层含义。
从汉语语言规范来看,“冠”字是一个多音字:读作“guān”时,通常指帽子或形状像帽子的东西(如“皇冠”“树冠”);读作“guàn”时,则表示“位居第一”或“加上某种称号”(如“冠军”“冠名”),新冠病毒(SARS-CoV-2)的命名中,“冠状”一词源于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形似王冠(crown),因此严格来说,这里的“冠”应读作“guān”。
语言并非一成不变,在疫情初期,许多媒体和公众人物误读为“guàn”,这一现象迅速扩散,语言学家指出,这种误读的背后是大众对陌生术语的“类比联想”:许多人将“新冠”与“冠军”等常见词关联,导致读音迁移,更有趣的是,部分方言区(如南方方言)中“冠”字的发音习惯也加剧了这一混乱,尽管官方媒体多次纠正,但两种读音实际上形成了“并存状态”,甚至有人调侃:“读guān的是懂病毒的,读guàn的是懂生活的。”
读音争议不仅是语言问题,更是信息传播的缩影,在疫情初期,信息爆炸式增长,公众对未知病毒的恐惧加剧了对术语的模糊处理,社交媒体上,误读视频被广泛转发,而权威纠正却往往被淹没,这种“错误先入为主”的现象符合传播学中的“首因效应”:第一印象往往最难改变。
更进一步,读音之争反映了社会对疫情的集体记忆建构,在武汉封城期间,“新冠”一词频繁出现在悲壮叙事中,读作“guàn”的版本无形中赋予病毒一种“强势的侵略性”,暗合了公众对疫情的恐惧情绪,而读作“guān”的规范版本,则更倾向于科学冷静的表述,两种读音逐渐成为不同群体的话语标识:前者贴近民间情绪,后者代表专业权威,这种分裂恰如疫情中科学与谣言的博弈,语言成了社会心态的镜子。
为什么一个读音能引发如此广泛的争论?从心理学角度看,在不确定性高的危机中,人们会通过强化对细节的关注来缓解焦虑,读音之争成为某种“替代性焦点”,让公众从对死亡和感染的恐惧,暂时转移到对语言规则的争论上,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类似“纠结小事以避免思考大事”的典型表现。
读音选择也成为一种身份认同,坚持读“guān”的人往往强调科学精神和规范性,而读“guàn”者则更注重语言的生活化和传播效率,甚至有人戏称:“读guàn的可能是每天刷抖音的,读guān的可能是天天看新闻联播的。”这种调侃背后,实则是社会阶层和文化圈层的隐性划分。
更深刻的是,“新冠”一词本身已超越医学术语,成为时代的符号,它承载了隔离、口罩、健康码等集体记忆,而读音差异则成为这一符号的多重注脚,语言学家索绪尔曾指出,能指(发音)与所指(概念)的关系是任意的,但社会会赋予其特定意义,在疫情中,“新冠读音”恰恰成了这种社会意义的竞技场。
新冠疫情终将过去,但“新冠读音”的争论或许会留在语言史上,成为一个有趣案例,它提醒我们,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,更是社会情绪、文化变迁和集体记忆的载体,无论是读“guān”还是“guàn”,其背后都是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适应与解读,或许有一天,当疫情成为历史,这两种读音会像汉字中的许多多音字一样,在时间中沉淀为共存的选择,而今天的争论,终将成为未来语言学者笔下的一则脚注——关于一个时代如何用声音铭记自己的恐惧与坚韧。
正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言:“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。”在“新冠”一词的读音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声音的对错,更是一个世界在危机中的复杂面貌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