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6
2025-09-03
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,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:“新冠”这个词中的“冠”字,到底应该读一声(guān)还是四声(guàn)?这不仅仅是一个语音学上的疑问,更折射出语言演变、文化认知和社会互动的深层含义,本文将从语音规则、历史渊源、社会影响以及语言规范的角度,探讨这一读音争议背后的意义。
我们需要理解“冠”字作为一个多音字的特点,在汉语中,“冠”字有两种常见读音:一声(guān)和四声(guàn),一声的“冠”通常指帽子或冠状物,皇冠”、“衣冠”;而四声的“冠”则多用作动词,表示“戴上”或“居于首位”,如“冠军”、“冠名”,基于这个规则,“新冠”中的“冠”字本应读作一声(guān),因为它指的是“冠状病毒”(coronavirus),这里的“冠”源于病毒在显微镜下呈现的冠状外观,类似于“皇冠”的比喻。
在实际使用中,许多人(包括部分媒体和公众人物)却读成了四声(guàn),这种“错误”并非偶然,而是语言流变中的常见现象,多音字在快速传播或口语化过程中,容易发生读音的“讹变”或“简化”,类似的情况在汉语历史上屡见不鲜,曝光”中的“曝”字,本应读四声(bào),但许多人读成一声(pù),最终语言规范也逐步接受了这种变体。
“冠状病毒”一词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,当时科学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病毒表面的突起结构,形似王冠,因此借用拉丁语“corona”(意为王冠)来命名,在中文翻译中,“冠”字明确取“冠状”之意,对应一声读音(guān),这一专业术语在医学界和官方文件中一直沿用此读音。
但为什么会出现四声(guàn)的读法呢?这可能与公众对术语的陌生感以及语言的“经济性原则”有关,在疫情初期,信息爆炸式传播,许多人首次接触“新冠”一词,可能将其与常见词汇如“冠军”(guàn jūn)混淆,导致误读,在口语中,四声读音(guàn)更易于发音和记忆,尤其是在快速对话中,一声(guān)可能被下意识“强化”为四声,这种现象体现了语言使用的实用性:当某个读音更顺口或更符合日常习惯时,它就可能逐渐渗透到主流用法中。
读音争议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,更反映了社会认知和群体认同,在社交媒体上,新冠”读音的讨论往往引发激烈辩论,支持一声(guān)的人强调语言规范和专业性,认为误读可能破坏语言的准确性;而读四声(guàn)的人则主张语言应“活在人口中”,适应大众习惯,这种分歧类似于英语中“gif”格式的读音之争(是读作“gif”还是“jif”),它揭示了语言如何成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:读对音可能被视为“有文化”的象征,而误读则被贴上“无知”的标签。
更重要的是,疫情本身加剧了这种语言焦虑,在高度不确定的时期,人们往往通过坚持“正确”的用法来寻求控制感,读音争议因而超越了语言层面,成为一种文化心理的投射,在中国,官方媒体如央视坚持使用一声(guān),试图引导规范;但地方媒体或日常对话中,四声(guàn)仍屡见不鲜,这种差异显示了语言权威与民间实践之间的张力。
从语言学的角度看,读音的演变是自然且不可避免的,汉语历史上,许多字的读音都经历了变化,说”字在古代读shuì(如“游说”),现代多读shuō;“骑”字曾读jì(名词),现在统读qí,类似地,“新冠”的读音可能最终会走向双重标准:专业语境(如医学讨论)坚持一声(guān),而日常口语接受四声(guàn)。
权威语言机构如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尚未对此做出强制性规定,但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等工具书仍标注为一声(guān),这表明,规范虽存在,但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使用,如果四声读法持续普及,它可能被收入词典作为“俗读”或变体,就像“曝光”的两种读音并存一样。
“新冠”读音的争议是一场语言、文化和社会交织的微妙博弈,一声(guān)体现了术语的专业性和历史渊源,而四声(guàn)则反映了语言流变的实用主义,无论是哪种读音,其核心意义在于沟通:在疫情这样的全球危机中,语言的最终目的不是分裂,而是连接人们共同应对挑战,或许,我们不必过于纠结于“对错”,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欣赏语言的动态之美,毕竟,语言是活的,它总是在使用中不断重塑自身,记录着人类的集体经历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