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5
2025-09-03
随着新冠病毒的持续演变,人们对抗病毒治疗的关注度不断提高,感染新冠后,吃什么抗病毒药物最好呢?需要明确的是,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,根据病情、年龄、健康状况和药物可及性等因素综合判断,国内外权威机构推荐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。
奈玛特韦/利托那韦(Paxlovid)
这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(WHO)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推荐的重点药物之一,其中奈玛特韦可抑制病毒复制所需的主要蛋白酶,利托那韦则能减缓奈玛特韦在体内的代谢,从而提高其血药浓度,该药适用于发病5天内、伴有高风险因素(如高龄、慢性疾病、免疫缺陷等)的轻中症患者,可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。
瑞德西韦(Remdesivir)
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,瑞德西韦可通过抑制病毒RNA聚合酶来阻断病毒复制,通常需静脉注射,适用于需要吸氧的住院患者,尤其是症状出现7-10天内的人群。
莫诺拉韦(Molnupiravir)
这是一种口服药物,其作用机制是诱导病毒RNA复制错误,从而抑制病毒增殖,主要用于无法使用Paxlovid或对其成分不耐受的轻中症成年患者。
阿兹夫定
在国内部分指南中被提及,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更多临床数据支持,应在医生严格评估后使用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上述药物大多适用于特定人群(如高龄、免疫低下或有基础疾病者),普通年轻健康人群感染后通常表现为轻症,不一定需要抗病毒治疗。
尽管抗病毒药物在降低重症风险方面显示出显著效果,但并非人人适用,Paxlovid与多种常见药物(如某些降脂药、抗心律失常药)存在相互作用,需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调整用药,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,而孕妇、哺乳期妇女及青少年用药需格外谨慎。
抗病毒药物仅在感染早期(通常症状出现5天内)使用效果较好,一旦病情发展为重症,其作用可能有限,此时治疗重点将转向呼吸支持、抗炎及并发症管理。
抗病毒治疗只是新冠综合管理的一部分,世界卫生组织强调,对症支持治疗同样关键,发热或疼痛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;咳嗽可选用祛痰药物或止咳药;同时需注意补充水分与营养,保证充分休息。
对于未感染或希望预防的人群,接种疫苗仍是降低重症率最有效的手段,佩戴口罩、勤洗手、保持社交距离等防护措施也不可忽视。
疫情期间,一些未经严格验证的药物曾被广泛讨论,如伊维菌素、羟氯喹等,目前多项研究显示,这些药物对新冠病毒无明确疗效,甚至可能带来严重副作用,因此不推荐普通患者使用。
中药方面,部分药物(如连花清瘟、金花清感等)在缓解症状方面可能有一定效果,但尚缺乏大规模临床证据支持其抗病毒作用,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而非自行滥用。
面对新冠病毒感染,没有“一刀切”的最佳药物,选择何种抗病毒方案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,由专业医生判断,普通人群如症状轻微且无高风险因素,通常通过对症处理即可康复;而高龄、免疫抑制或患有慢性病者,则应尽早就医,评估是否需抗病毒治疗。
科学防控、合理用药及及时就医才是应对新冠的正确方式,在疫情变化迅速的今天,我们应依赖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,避免盲目跟风用药,以真正保障自身与家人的健康。
本文仅供参考,具体用药请遵医嘱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