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5
2025-09-03
新冠疫情进入第四年,奥司他韦这个原本用于流感的抗病毒药物,却意外地成为部分新冠感染者的“自救选择”,近期网络平台上出现多起“新冠阳性后连吃四天奥司他韦”的案例分享,有人称症状缓解,也有人出现不良反应,这种自行用药的行为背后,折射出公众对病毒认知的模糊、对药物机制的误解,以及医疗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潜在风险。
奥司他韦(通用名:磷酸奥司他韦)是一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,通过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来发挥作用,它被广泛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治疗与预防,但对冠状病毒(包括SARS-CoV-2)并无直接抑制作用,在新冠与流感症状高度重叠的背景下,许多患者因发热、咳嗽、乏力等相似表现,误将奥司他韦视为“抗病毒万能药”,尤其在高流感季与新冠叠加流行期间,这种药物错配现象更显突出。
更深入的原因在于公众对“病毒”这一概念的泛化理解,普通人往往将“病毒”视为单一实体,而忽视其分型、变异和药物作用机制的差异性,这种认知偏差,加上部分患者对病程缓解的迫切需求,促成了奥司他韦的误用。
根据说明书,奥司他韦的标准疗程为5天,但这是针对流感设计的方案,用于新冠感染则缺乏科学依据,尽管少数体外研究表明奥司他韦可能对冠状病毒有间接作用(例如通过调节免疫反应),但临床证据始终不足,世界卫生组织(WHO)和美国FDA均未批准该药用于新冠肺炎治疗。
连续服用四天奥司他韦的行为,可能存在多重风险:
除了认知局限,这种现象还反映了现实医疗环境中的某些困境。
这些原因并不能正当化盲目用药,医学强调“对症下药”,而非“对症囤药”。
面对呼吸道病毒感染,公众需树立以下科学观念:
医疗机构和媒体应加强科普,消除“神药迷思”,帮助公众理解病毒的异质性和药物的靶向性。
新冠疫情考验的不仅是医疗系统,更是每个人的科学素养,奥司他韦的误用案例提醒我们:在健康面前,主动寻求知识、尊重专业意见、警惕经验主义,远比盲目跟风用药更重要,病毒或许仍在变异,但理性与科学始终是我们最可靠的“免疫力”。
本文仅作科普参考,具体用药请咨询医疗机构或执业医师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