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慎防3种类型登革热 传播登革热的病蚊 卢英仁医师解释,传播登革热的病媒蚊是埃及斑蚊及白线斑蚊两种蚊子,其分布与习性有所不同,造成的疾病问题也有所不同。
2、登革热的主要症状包括:高热:突发高烧,一般持续3~7天,体温可达39℃以上。三痛:主要为剧烈头痛、眼眶痛、关节肌肉疼痛。皮疹:皮肤出现麻疹样、猩红热样、白斑样、荨麻疹样等不同形态的皮疹。其他症状:如束臂试验阳性或淤点,皮肤、齿龈、鼻腔少量出血,以及乏力、恶心、呕吐等消化道症状。
3、轻型登革热病人症状轻,主要表现为低热,浅表淋巴结肿大,全身疼痛轻,一般无皮疹及出血;病程一般为1-4天;因症状轻微,常被忽视。典型登革热的症状包括高热,可达39-40℃;发热时伴有头痛、眼痛、肌肉骨关节疼痛;可能伴有食欲下降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消化道症状。
4、三)重型登革热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,但于3~5病日突然加重,剧烈头痛、呕吐、谵妄、昏迷、抽搐、大汗、血压骤降、颈强直、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。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。 登革出血热 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。
5、登革出血热的出现使得这种疾病变得更为致命。这种类型的登革热除了常见的发热、头痛、肌肉和关节痛等症状外,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出血症状,如鼻血、牙龈出血、皮肤瘀斑等。由于这些症状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,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。
6、对症治疗: 发热处理:主要采用物理降温,避免使用酒精擦浴,解热镇痛剂需谨慎使用。 补液与止血:对于严重脱水或出血的患者,需要及时补充液体和止血药物,出血严重者可能需要输血或血小板。 抗凝治疗:使用抗凝药物预防DIC的发生。
皮疹一般会在发病后2~5天内出现,表现为全身性皮疹,可从掌心、脚底或腹部逐渐扩散到四肢,按压即可褪色。皮疹消退时间存在部分差异,通常会在3~5天内自行消退。
-5天。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通常由伊蚊叮咬传播,一般在发病后2-5天内出现皮疹。登革热红疹从掌心、脚底或腹部逐渐扩散到四肢,一般按压即可褪色,由发育期到成熟期一般经历3-5天。
蚊虫叮咬后,局部可能会出现红肿和瘙痒的症状,但这些症状并不能直接说明你是否患上了登革热。登革热的典型皮疹一般在疾病发展到第五至第七天才会显现。这期间,身体可能已经出现了其他早期症状,例如发热、头痛、关节疼痛等。皮疹通常是登革热的一个重要标志,它会在疾病的第二周开始变得明显。
~5天。根据39健康网查询显示:登革热病程包括发热期和恢复期,红疹通常出现在发热期,会持续3~5天。
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,其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,但总体来说,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,但重型登革热可能较为严重。登革热的基本特点: 传播途径: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。 流行区域: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。
登革热是由蚊虫叮咬传播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热带疾病,其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。登革热主要分为两种类型: 典型登革热:主要表现为发热、关节酸痛、淋巴结肿大、白细胞减少等症状。这类患者一般在1周左右可以完全恢复,相对较轻。
登革热是由蚊虫叮咬传播登革病毒,病毒进入人体的一种热带疾病。
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依蚊传播。这种疾病通常在突然发热开始,伴随着全身肌肉、骨髓及关节的疼痛,极度疲乏。部分患者会出现皮疹、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。疾病的潜伏期大约在5到8天之间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,登革热可以分为典型登革热、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三种类型。
解析: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、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。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,高热,全身肌肉、骨髓及关节痛,极度疲乏,部分患可有皮疹、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。病因 (一)传染源: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,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。
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。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热,全身肌肉、骨、关节疼痛,极度疲乏,伴有皮疹,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。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,在世界各地曾多次发生大流行。登革热可以分为四个血清型。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,轻型与重型三型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