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6
2025-09-02
自2019年底新冠病毒(SARS-CoV-2)首次出现以来,其变异毒株的演化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,病毒通过复制过程中的随机突变产生变异,部分变异毒株因具有更高的传播性、免疫逃逸能力或致病性而被世界卫生组织(WHO)列为“需要关注的变异株”(Variants of Concern, VOC)或“需要留意的变异株”(Variants of Interest, VOI),截至2023年,全球已确认的主要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共有5种被列为VOC,此外还有多个VOI和大量其他变异类型,本文将系统介绍这些变异毒株的分类、特性及其对疫情的影响。
世界卫生组织以希腊字母为变异毒株命名,以避免地域污名化,以下是已被列为VOC的5种主要变异毒株:
Alpha(B.1.1.7)
2020年9月在美国首次发现,其特点是传播速度比原始毒株提高约50%,并可能导致更高的重症率,Alpha毒株的突变包括刺突蛋白上的N501Y突变,增强了病毒与人体细胞受体的结合能力。
Beta(B.1.351)
2020年5月在南非被发现,该毒株携带E484K和K417N等突变,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,可能降低某些疫苗的保护效果,但传播性较Alpha弱。
Gamma(P.1)
2020年11月在巴西出现,与Beta类似,Gamma具有E484K突变,可能导致再次感染风险增加,并曾引发南美地区的疫情高峰。
Delta(B.1.617.2)
2020年10月在印度首次被发现,Delta毒株是疫情以来传播性最强的变异株之一,其传播速度比Alpha高出约60%,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症状,突变位点包括L452R和P681R,这些突变增强了病毒侵入细胞的能力。
Omicron(B.1.1.529)
2021年11月在南博茨瓦纳和南非首次检测到,Omicron是当前全球主导毒株,其刺突蛋白上有超过30个突变,具有极高的传播性和免疫逃逸能力,但致病性相对较弱,Omicron还衍生出多个子变体,如BA.2、BA.4和BA.5,这些子变体进一步增强了传播效率。
世界卫生组织还列出了多个VOI(如Lambda、Mu等),但这些毒株的流行范围和影响相对较小。
变异毒株的出现对疫情防控构成了多重挑战,传播性增强的毒株(如Delta和Omicron)导致疫情波次反复,许多国家经历了病例数激增和医疗资源挤兑,免疫逃逸能力较强的毒株(如Beta和Omicron)降低了疫苗的有效性,迫使疫苗厂商开发针对变异毒株的加强针,多国已推广二价疫苗以应对Omicron。
病毒变异也加速了科学界的响应,全球共享病毒基因组数据(如GISAID平台)使得新毒株能够被快速识别和监测,公共卫生措施(如核酸检测、隔离政策)和医疗手段(如抗病毒药物)也随之调整。
新冠病毒的变异仍在持续,未来可能出现新毒株,科学家认为,病毒演化的方向可能是与人类共存,即毒力减弱但传播性增强,长期防控策略需依赖疫苗接种、公共卫生监测和医疗系统强化,国际合作至关重要,只有公平分配疫苗和药物,才能减少变异毒株在免疫低下人群中的滋生机会。
新冠病毒的主要变异毒株共有5种被列为VOC,每种毒株在传播性、致病性和免疫逃逸方面各有特点,这些变异株不仅反映了病毒演化的自然规律,也警示人类需以科学和团结应对全球健康危机,通过持续监测、研究和全球协作,我们有望更好地控制疫情,迈向后疫情时代的复苏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