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6
2025-09-02
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三年多以来,老年人始终是最脆弱的群体之一,随着年龄增长,免疫系统功能下降、基础疾病增多,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显著高于年轻人,在这样的背景下,一个沉重却无法回避的问题浮出水面:当老人确诊新冠肺炎,我们是否应该积极治疗?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实则涉及医学、伦理、社会资源分配和家庭情感等多个层面。
从医学角度来看,答案是明确的:应该治疗,而且应尽早干预,尽管老年人康复难度较大,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治愈的可能,现实中有大量高龄患者经过科学治疗后康复出院,现代医学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新冠临床经验,抗病毒药物(如Paxlovid)、氧疗、免疫调节等手段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、减轻症状并降低重症率,早期治疗不仅能提高存活率,还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,放弃治疗,往往等同于放弃生命。
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不证自明的问题会成为争议?核心在于现实中的多重困境。
其一,是医疗资源的有限性,在疫情高峰期间,部分地区的医疗系统曾面临挤兑,呼吸机、ICU床位、特效药等资源紧张,医生可能被迫在“抢救年轻人还是老年人”之间做出抉择,这种“悲剧性选择”背后,是医疗伦理中的“资源分配正义”问题,但必须明确,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“不该治”,而是说明社会需要更合理的资源调度机制和分级诊疗体系,而非简单以年龄划线。
其二,是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的误解,有人认为,高龄患者即使治愈也可能长期卧床、生活质量低下,治疗是“徒劳的”,这种观点实质上是一种“年龄歧视”,将老年人的生命价值简单等同于“社会贡献”或“经济产出”,生命的价值不应由年龄决定,而应由个体自身的意愿和尊严定义,许多老人虽年迈却依然思维清晰、热爱生活,他们同样有权利争取生存的机会。
其三,是家庭与经济压力,治疗新冠肺炎(尤其重症)可能带来高昂的医疗费用,对于一些普通家庭而言是沉重负担,陪护过程也需要人力投入,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家属陷入“治还是不治”的道德困境,但需要注意的是,这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保障问题——政府应通过医保覆盖、专项救助等方式减轻家庭压力,而不是让个人在“金钱与生命”之间做选择。
其四,患者的意愿至关重要,如果老人意识清醒,应尊重其自主决定权,有些老人不愿忍受治疗痛苦,希望平静离世;也有人愿意全力争取生机,医疗原则强调“知情同意”,医生和家属应充分沟通病情、治疗方案与风险,帮助老人做出符合自身价值观的选择,对于失能失智老人,则应提前通过遗嘱或家属共识明确医疗意愿。
更重要的是,我们应跳出“治或不治”的二元对立,转向更科学的决策框架:
新冠疫情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社会对老年群体的态度,一个文明的社会,不会因年龄而轻视任何人的生命,正如特鲁多医生所言:“有时治愈,常常帮助,总是安慰。”无论最终选择积极治疗还是舒缓疗护,核心都应是尊重生命、减轻痛苦、守护尊严。
回到最初的问题——老人得了新冠肺炎该不该治疗?答案无疑是“应该”,但比答案更重要的,是如何通过科学手段、伦理共识和社会支持,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有尊严地面对疾病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