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7
2025-09-06
夏秋之交,广东地区蚊媒防控工作再度进入关键时期,今年的灭蚊行动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,长期以来,广东作为南方湿热气候的代表区域,一直是蚊媒疾病的高发区,登革热、寨卡病毒等传染病的防控压力巨大,尽管政府与社区多年来投入大量资源,但近期监测数据显示,蚊媒密度不降反升,防控效果未达预期,究其原因,灭蚊行动正遭遇两大新难点:一是蚊虫抗药性显著增强,二是气候变化导致蚊媒孳生环境扩大化与复杂化。
化学防治一直是广东灭蚊的核心手段之一,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被广泛用于公共区域喷洒和家庭防蚊,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,广东多地蚊虫对常用杀虫剂产生了显著抗药性,广州市疾控中心2022年的监测发现,白纹伊蚊(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)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高达20倍以上,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也呈上升趋势,这一现象与农药的过度使用及不规范施用密切相关,许多社区在灭蚊过程中存在重复用药、盲目加大剂量等问题,加速了抗药性种群的筛选和扩散,更棘手的是,抗药性机制复杂,涉及基因突变、代谢酶活性增强等多重因素,使得开发新型替代药剂的成本高昂、周期漫长。
广东近年气候异常现象频发,表现为雨季延长、高温天数增加和极端降水事件增多,这些变化为蚊虫提供了更适宜的孳生条件,研究表明,气温每升高1℃,蚊虫的繁殖速率可提高10%以上,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时间也会延长,2023年夏季,广东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,城区积水点增多,老旧小区、城乡结合部的瓶罐废弃物、排水沟渠等成为蚊虫滋生的温床,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工地、地下车库等人工环境难以全面覆盖消杀,进一步增加了防控盲区。
除了自然与技术因素,社会因素也为灭蚊工作带来阻力,公众防蚊意识虽有所提升,但长期存在“重治轻防”的心态,许多居民仅在疫情高发期配合消杀,日常清除积水、使用蚊帐等习惯并未普及,区域协作存在短板,广东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,导致蚊媒防控资源分配不均,基层社区缺乏专业人员和设备,疫情监测与响应速度滞后。
面对这些难点,广东正在探索科技赋能的新型防控模式,试点应用基因编辑技术(如释放绝育雄蚊)以减少种群数量,推广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蚊媒密度与抗药性演变,并利用无人机进行精准施药,政府加强跨部门协作,整合疾控、气象、环保等部门数据,建立预警联动机制,在2023年的登革热防控中,广州市已尝试通过AI算法预测疫情暴发风险,指导资源定向投放。
灭蚊行动不仅是一场技术战,更是一场持久的社会战,广东需构建“政府主导、科技支撑、公众参与”的综合治理体系:一是优化抗药性管理,轮换使用不同机理的杀虫剂并规范施用标准;二是将蚊媒防控纳入城市规划,如下水道改造、绿地管理等;三是通过社区宣传强化公众的日常防蚊意识,形成群防群控的网络。
广东的灭蚊战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,只有通过多学科协作、多层次干预,才能突破当前难点,筑牢公共卫生防线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