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5
2025-09-05
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这几年里,“新冠”这个词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高频词汇,一个看似简单却常被忽略的问题出现了:新冠的“冠”字,到底应该读第几声?是阴平(第一声)还是去声(第四声)?这个问题不仅涉及语音规范,更折射出语言流变、文化认知和社会习惯的交织影响,本文将从语音学、语言学和社会文化角度,探讨这个“小问题”背后的“大意义”。
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规范来看,“新冠”中的“冠”字应当读作阴平(第一声),即“guān”,这是因为“新冠”是“新型冠状病毒”的简称,而“冠状病毒”一词来源于生物学,指病毒颗粒表面的冠状突起,这里的“冠”取“帽子”或“皇冠”之义,是名词性用法,在汉语中通常读作第一声,相比之下,当“冠”作动词时(如“冠名”),才读第四声(guàn),这种音随义变的规则在汉语中十分常见,传”(chuán/chuàn)、“重”(zhòng/chóng)等字也是如此。
现实中很多人——包括部分媒体从业者甚至专业人士——会误读为第四声(guàn),这种误读并非偶然,其背后有多层原因,汉语的多音字系统本身就容易导致混淆,尤其是当某个读音更常见时。“冠军”中的“冠”读第四声,使用频率较高,这可能对“新冠”的读音产生干扰,语言在大众传播中常出现“习非成是”的现象,即错误读音因广泛使用而逐渐被接纳,类似案例还有“绯闻”的“绯”(本应读fēi,常被误读为fěi)或“勉强”的“强”(本应读qiǎng,常被误读为qiáng)。
从历史演变看,汉语读音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,以“冠”字为例,其古音在中古汉语中为见母桓韵平声(类似guān),但动词用法在后世衍生出去声读法(guàn),以区分词性,这种破读(或曰“四声别义”)现象在汉语史上十分普遍,如“衣”(yī/yì)、“食”(shí/sì)等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些破读区别在现代汉语中已逐渐模糊,甚至被淘汰(如“闻”本有wén/wèn两读,现基本统一为wén)。“新冠”的读音争议也体现了语言规范与民间习惯之间的张力。
进一步而言,读音问题背后还隐藏着文化认知的差异,在新冠疫情初期,公众对病毒的认识有限,术语的普及往往滞后于疫情发展,许多人第一次接触“冠状病毒”一词是通过口头传播(如新闻广播),而非文字阅读,这增加了误读的概率,方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:在一些南方方言中,“冠”字只有一种读音(如粤语中读gun1),这可能加剧普通话使用者的混淆。
语言的流变终究是社会性的,尽管权威词典(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)明确标注“冠状病毒”的“冠”读第一声,但大众读音的“纠偏”往往需要时间,国家语委和媒体平台曾多次发文强调正确读音,但效果有限,这提示我们,语言规范不能仅靠“硬性规定”,更需通过教育、媒体示范和公众意识提升来逐渐实现。
从更广的视角看,“新冠”读音的讨论超越了语音本身,反映了社会在重大事件中对语言精准性的追求,在全球疫情背景下,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关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,甚至影响公众对防疫政策的理解,一个读音的偏差,可能无意中削弱知识的权威性,正如语言学家索绪尔所言,语言是“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”,细节的失真可能导致系统整体的误解。
新冠的“冠”应读第一声(guān),这是基于汉语规范、词源理据和科学语境得出的结论,这一问题的持久争议也揭示了语言生活的复杂性:读音不仅是语音问题,更是一座桥梁,连接着历史与现代、个体与社会、知识与传播,或许,在疫情逐渐远去的未来,人们仍会记得这个曾引发热议的“小问题”,因为它提醒我们:在面对未知时,对细节的坚守恰恰是对理性与文明的最大尊重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