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6
2025-09-05
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三年多时间里,“新冠”这个词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各类媒体与日常对话中,一个看似微小却颇具争议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:“新冠”一词中的“冠”字,究竟应该读第几声?是读作“xīn guān”还是“xīn guàn”?这个语音问题背后,不仅涉及语言规范,更折射出社会文化、媒体传播和公众心理的多元互动。
从语言规范的角度来看,“冠”字是一个多音字,其发音取决于语境,读作第一声“guān”时,通常指帽子或形状像帽子的东西,皇冠”、“树冠”;读作第四声“guàn”时,则多表示动词性的“戴上”或“位居第一”,冠军”、“冠名”,在“新冠”一词中,“冠”指的是冠状病毒(Coronavirus),因其病毒颗粒表面的棘突蛋白在显微镜下呈现类似王冠的形状,故得名,这里的“冠”是名词,指代一种形态,因此根据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及权威语言机构的规范,应读作第一声“guān”。
现实中“新冠”读第四声“guàn”的现象却十分普遍,这种“误读”并非偶然,其背后有多重原因,语音习惯受方言和地域影响,在许多方言区(如部分南方方言),“冠”字的文白异读现象较为复杂,导致标准音与日常发音存在差异,媒体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,疫情初期,部分媒体从业者或公众人物误读,并通过电视、网络等渠道放大,形成了一种“习非成是”的效应,某些新闻播报中曾出现“xīn guàn”的读法,误导了大量观众。
进一步而言,这一语音分歧反映了社会文化心理,疫情初期,公众对病毒充满恐惧与不确定性,而“冠”字读第四声时,与“冠军”(champion)的发音相同,无形中赋予病毒一种“强势”“可怕”的隐喻色彩,暗合了大众对疫情的焦虑情绪,反之,坚持读第一声的行为,则体现出对科学精神和语言规范的坚守,甚至成为一种身份标识——部分人通过“正确读音”来显示自己的知识水平或文化优越感。
语言是活的系统,其流变始终与社会变迁交织,从历史角度看,汉语中许多字的读音都曾经历调整(如“说服”的“说”从shuì变为shuō),尽管目前“新冠”的规范读音仍是第一声,但若第四声读法持续广泛使用,未来不排除被语言权威机构接纳的可能,这种“约定俗成”的力量,正是语言动态性的体现。
值得注意的是,围绕“新冠读音”的讨论,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权威与大众、规范与习惯的博弈,官方机构(如教育部、国家语委)多次强调应读第一声,但大众仍按习惯发音,这种分歧并非坏事,它促使人们思考:语言究竟应该由专家规范,还是由使用者的习惯决定?类似的争议在历史上屡见不鲜,曝光”的“曝”应读pù还是bào,“下载”的“载”应读zǎi还是zài,均经历了漫长的磨合过程。
“新冠读第几声”这一问题,看似微不足道,实则是一个窗口,透过它我们可以观察语言、社会与文化的互动,疫情终将过去,但这一语言现象或许会留在汉语发展的历史中,成为一段特殊的记忆,而对于普通人来说,无论选择哪种读音,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含义与文化语境,在交流中保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,毕竟,语言的生命力在于沟通,而非绝对的对错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