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6
2025-09-05
“新冠病毒”的“冠”字究竟该读guān还是guàn?这看似简单的读音问题,却在疫情期间引发无数争论,有人坚称应为“冠状病毒”的传统读法(guān),有人则主张“新冠”作为专有名词需读guàn以作区分,这场读音之争,恰如一面多棱镜,折射出语言流变与社会心理的深层互动。
从语言学角度审视,“冠”字的本义是“帽子”,读作guān,古代“冠礼”中“加冠”的“冠”读去声guàn,表示“戴上帽子”的动作,医学名词“冠状病毒”源自拉丁文“corona”,意为“皇冠”或“光环”,因病毒在显微镜下呈现冠状突起而得名,冠”为名词,理当读guān,然而当“新型冠状病毒”简化为“新冠”后,语言使用者自发产生了读音分化——有人延续传统读法,有人则通过声调变化来凸显这一特定指称,形成了“新冠(guàn)”的特殊读法。
这种读音分化现象在语言史上并非孤例,汉字中存在大量“破读”现象,即通过改变声调来区分词性或意义,如“王”字作名词时读wáng,作动词“称王”时则读wàng;“衣”作名词读yī,作动词“穿衣”读yì。“新冠”的读音变异,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汉语这一历史传统,体现了语言系统的自我调适能力。
值得深思的是,为何一个专业名词的读音能引发如此广泛的社会关注?这背后折射的实则是疫情特殊语境下的集体心理,当一种未知病毒席卷全球,人们通过语言建构试图重新获得对世界的掌控感。“新冠”读音的选择成为了一种心理标识——坚持读guān者,或许在坚守科学理性和语言规范;而选择读guàn者,可能潜意识里希望通过语言标记来特殊化这一历史事件,赋予它不同于普通冠状病毒的独特身份。
媒体在读音传播中扮演了关键角色,央视新闻等官方媒体多采用guān的读法,强调术语规范性;而部分地方媒体和自媒体则出现guàn的读法,这种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困惑与讨论,社交媒体上的读音辩论,已成为疫情叙事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,语言选择不经意间成了群体认同的标记。
从更宏观视角看,“冠”字读音的摇摆反映了语言生态的动态本质,语言从来不是僵化的系统,而是活的社会实践,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,专业术语进入日常话语时必然经历一个“本土化”适应过程,正如“非典”时期产生的“SARS”与“非典”并用现象,“新冠”的读音分化记录了人类面对疫情时的语言应对策略。
疫情终将过去,但“新冠”一词的读音选择可能将长期并存,这种并存不是语言的混乱,而是语言丰富性的体现,它记录了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多重层次:既有理性的科学认知,也有感性的历史体验;既有对传统的坚持,也有对变化的适应。
在读音之争的背后,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语言面对突发全球事件时的活力与韧性,每一个选择不同读音的人,都在无意中参与着一场宏大的语言实验,见证着一个术语如何从专业领域走向日常生活,并在社会互动中获得新的意义维度,这场关于“冠”字读音的讨论,最终将成为语言如何记录人类共同经历的一个生动注脚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