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6
2025-09-05
新冠病毒自2019年底爆发以来,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,其英文名称“COVID-19”频繁出现在新闻、学术讨论和日常生活中,许多人对其正确读法仍存在疑惑,本文将详细解释“COVID-19”的读法、名称由来,并探讨这一名称背后的科学意义及全球影响。
“COVID-19”是“Coronavirus Disease 2019”的缩写,中文意为“2019冠状病毒病”,其正确英文读法为/ˈkoʊvɪd naɪnˈtiːn/(科维德-十九),
在日常交流中,人们通常直接称其为“COVID”或“COVID-19”,而医学和专业领域则更倾向于使用全称以避免歧义。
2020年2月11日,世界卫生组织(WHO)正式将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为“COVID-19”,这一名称遵循了WHO的疾病命名原则:避免使用地理名称、人物或动物名称,以防止污名化和歧视,此前曾出现的“武汉肺炎”或“中国病毒”等非正式名称不仅不科学,还容易引发地域歧视。
“冠状病毒”(Coronavirus)一词源于拉丁语“corona”(意为“皇冠”),因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类似王冠的突起而得名,而“SARS-CoV-2”则是病毒的学名,指导致COVID-19的病原体。
疾病命名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涉及公共卫生沟通的效率和全球协作,COVID-19的名称简洁易记,有助于公众、媒体和医疗工作者统一术语,减少混淆,名称的标准化加速了科研合作——全球科学家在共享数据、研发疫苗和治疗方法时,能够基于同一框架高效工作。
值得注意的是,名称中的“19”强调了疫情的时间性,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冠状病毒相关疾病(如“COVID-20”或“COVID-21”)留下了命名空间。
COVID-19的读法和名称迅速融入全球多种语言,在中文中,它被直接音译为“新冠肺炎”或“新冠病毒病”;在西班牙语中读作“COVID-diecinueve”;在法语中则为“COVID-dix-neuf”,这种语言上的统一体现了全球危机中的协作精神,但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术语的本地化适应。
名称的普及也伴随着信息传播的挑战,错误读法(如将COVID误读为“科维德”而非“科维德”)虽不影响理解,但可能降低专业交流的准确性,WHO和各国卫生机构多次通过宣传材料强调正确读法。
COVID-19的名称不仅是一个标签,更是公共卫生教育的一部分,通过推广正确读法和名称由来,公众能更清晰地理解病毒的起源、传播方式及防控措施,强调“2019”而非地理名称,有助于人们关注疫情的时间线和科学事实,而非陷入无端的指责与偏见。
名称的规范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错误信息的传播,疫情期间,诸如“5G传播病毒”或“病毒为人造”等谣言曾泛滥成灾,而权威命名则提供了对抗谣言的科学锚点。
COVID-19的名称和读法虽小,却是全球科学协作与公共卫生管理的缩影,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全球性危机时,标准化、科学化的术语体系是有效应对的基础,可能出现新的病毒或疾病,但COVID-19的命名原则将为后续应对提供重要参考。
正如WHO总干事谭德塞所说:“名称很重要,它影响我们对疾病的认知和应对方式。”正确读写“COVID-19”不仅是语言技巧,更是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和对全球团结的呼吁。
参考资料: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