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7
2025-09-01
2023年,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“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”,标志着全球抗疫进入新阶段,这是否意味着新冠已经彻底结束?答案或许并非简单的“是”或“否”,而是一个需要从科学、社会和心理多个维度探讨的复杂问题。
从科学角度看,新冠病毒(SARS-CoV-2)并未彻底消失,它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,并持续变异,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,2023年下半年以来,奥密克戎亚变种(如XBB和EG.5)仍在多国引发局部疫情,病毒演化的规律表明,它可能像流感一样与人类长期共存,成为一种“地方性流行病”。
与2020年相比,新冠的威胁性已显著降低,这主要归功于三大因素:
但科学界也发出警告:新冠病毒的变异仍存在不确定性,未来可能出现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新变种。“结束”一词在科学上并不准确,更合适的描述是“进入常态化管理阶段”。
在社会层面,许多国家已解除口罩令、隔离政策和大规模核酸检测,生活似乎回归常态,但新冠的“结束”并非一刀切:
社会心理的“疤痕效应”不容忽视,许多人仍保持戴口罩的习惯,对聚集性活动心存顾虑,疫情带来的焦虑和信任危机(如对政府和科学的信任度下降)尚未完全消散。
新冠的“结束”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同步,发达国家凭借充足的疫苗和医疗资源,更快实现了生活正常化,但许多低收入国家仍面临挑战:
这种不平等意味着,除非全球协同应对,否则新冠的威胁仍可能卷土重来,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言:“在所有人都安全之前,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。”
对个体而言,“新冠是否结束”更是一个主观命题,有人因疫苗接种而感到安心,有人因失去亲人而无法释怀,也有人因长期新冠症状而挣扎,心理学研究显示,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可能持续一代人的时间,社会集体创伤的愈合,需要时间而非一纸宣言。
新冠并未彻底结束,但人类与病毒的关系已发生根本转变,我们正从“抗疫”转向“共存”,从“恐惧”转向“理性应对”,未来的挑战在于:
新冠疫情教会了人类谦卑与韧性,它的“结束”不是终点,而是我们学会与不确定性共生的新起点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