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5
2025-09-04
2020年初,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悄然闯入人类世界,它被命名为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”,简称“新冠肺炎”;而人们更常挂在嘴边的,是那两个音节——“新冠”,乍看之下,这只是一个医学术语的缩写,但细细读来,其中却承载着复杂的社会情绪、文化反应与集体记忆。“新冠”的读法,不仅是一个语音问题,更是一面折射出疫情时代社会心理与语言变迁的镜子。
从语言学角度看,“新冠”一词的构成简洁而富有层次。“新”指新型,“冠”则取自“冠状病毒”的“冠”(guān),该字在此处取“皇冠”或“冠状”之意,形容病毒在显微镜下的形态,在汉语的多音字系统中,“冠”字除了平声的guān,还有去声的guàn(如“冠军”),一个有趣的语音现象出现了:尽管权威词典和媒体明确规范读作“xīn guān”,民间却出现了大量误读为“xīn guàn”的情况,这种“误读”并非偶然,它既暴露了公众对专业术语的陌生,也反映了语言在快速传播中的流变性与适应性。
进一步看,“新冠”一词的读法差异,折射出社会认知的分层,对于医学专业人士、媒体工作者和高学历群体,读准“guān”是一种知识正确性的体现,甚至带有一定的社会标识性,而在更广泛的大众层面,“guàn”读法因顺口、易读而迅速扩散,尤其在口语和非正式交流中形成习惯,这种差异无形中划分出信息获取与消化能力的边界,也成为社会语言学中“专业术语民间化”的典型案例,就像“荨麻疹”被普遍误读为“xún má zhěn”而非“qián má zhěn”一样,语言在群众中的生命力往往不由专家完全决定。
但“新冠”的读法远不止于语音层面,在全球范围内,这场大流行病的命名经历了从技术性到政治化的演变,世界卫生组织为避免污名化,将病毒正式命名为SARS-CoV-2,对应的疾病为COVID-19。“中国病毒”“武汉肺炎”等带有地域标签的称呼仍在某些语境下被使用,甚至成为意识形态博弈的工具,反观中文语境中的“新冠”,虽简洁中性,却也在一次次疫情叙事中被赋予沉重的情感色彩,人们读到这个词时,联想到的可能是隔离的日子、口罩下的微笑、逝去的生命,或是科学界的奋力攻坚,一个医学术语,由此汇聚了恐惧、希望、抗争与反思。
更深刻的是,“新冠”一词的流行也推动了汉语词汇系统的演变,三年来,以“新冠”为词根,衍生出大量新词或旧词新用,如“后新冠时代”“新冠疫苗”“长新冠”(long COVID)等,这些派生词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,更记录了人类应对疫情的全过程。“封控”“健康码”“动态清零”等政策术语,“逆行者”“云办公”等社会热词,共同构成了一套疫情时期的特殊语汇,语言在这里不再是被动的描述工具,而是主动参与建构了人们对现实的理解方式。
而在文化层面,“新冠”的读法与书写也渗透进文学与艺术创作中,诗歌、小说、纪录片纷纷以疫情为主题,试图通过语言抚慰集体创伤,有些作品中,“新冠”被拟人化为无形的对手,有些则成为反思现代文明的符号,日本作家村田沙耶香的小说《新冠时代》和中韩合拍的纪录片《新冠之语》,都在试图为这段历史留下语言注脚,这些创作不仅拓展了“新冠”一词的意义边界,也使其从医疗领域走入人文视野。
当大流行的紧急阶段逐渐过去,“新冠”一词的使用频率虽有所下降,但它已深深嵌入人类的语言基因,它的读法或许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趋于统一,也可能继续保留多样化的发音版本,但无论如何,这个词已经无法被单纯视作一个医学概念——它是一段全球史的浓缩,是亿万普通人共同经历的见证。
读懂“新冠”,不只是读对两个音节,更是读懂一个时代,在未来的某一天,当人们再度提起这个词,或许会以更平静的语气、更理性的态度,但那声音中必然回荡着三年间的风雨波澜,语言是历史的容器,而“新冠”的读法,正是我们尝试理解这段历史的第一步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