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后遗症/新冠肺炎后遗症精神类疾病
6
2025-09-03
新型冠状病毒肺炎(COVID-19)自2019年底爆发以来,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,了解其症状不仅有助于个人及时就医,也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,新冠病究竟是什么样的症状?本文将从常见症状、特殊表现、重症预警以及与其他疾病的区别等方面,为您详细解析。
新冠病的症状多样,但最常见的表现包括发热、干咳和乏力,据统计,约80%以上的患者会出现这些症状,发热通常是中低度热(37.5°C至38.5°C),但也可能高达39°C以上;干咳则表现为持续性、无痰或少痰的咳嗽,常伴有喉咙不适,乏力感较强,甚至影响日常活动。
约半数患者可能出现嗅觉或味觉丧失,这一症状在新冠病中较为特异,常作为初步判断的依据,其他常见表现还包括头痛、肌肉酸痛、鼻塞或流涕等,这些症状与普通感冒或流感相似,容易造成误判。
新冠病的症状因年龄、免疫状态和基础疾病等因素而异,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后多为轻症或无症状,常见表现类似肠胃炎,如腹泻、呕吐或腹痛,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则更易出现重症,症状可能包括呼吸困难、胸痛或意识模糊。
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患者会出现“长期新冠”症状(Long COVID),即康复后仍持续数周或数月的后遗症,如持续疲劳、心肺功能下降或认知障碍(“脑雾”),这类症状需引起高度重视。
新冠病的重症率虽较低,但一旦发展为肺炎或全身性炎症反应,可能危及生命,以下症状为重症预警信号,需立即就医:
世界卫生组织(WHO)强调,早期识别这些信号可显著降低死亡率,高危人群(如老年人、糖尿病患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)更需密切监测。
新冠病的症状与流感、普通感冒或过敏存在重叠,但仍有区别:
仅凭症状难以百分百确诊,最终需依赖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。
了解症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及时应对,轻症患者可采取居家隔离、多休息、补充水分及对症治疗(如服用退烧药),但若症状加重,需立即就医,疫苗接种已被证明能显著降低重症率,且可能减轻症状 severity。
公众应保持戴口罩、勤洗手等习惯,减少感染风险,社会需加强科普,消除对新冠病的误解与恐慌。
新冠病的症状复杂多样,从常见发热咳嗽到特殊长期后遗症,既需要个人警惕,也依赖科学防控,通过正确认知症状,我们不仅能保护自己,也能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,随着病毒变异和医学进步,对症状的理解还将不断深化,但核心原则不变:早发现、早隔离、早治疗。
(字数:约850字)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